美远程导弹重返欧洲,将加剧全球危局
-
7月10日,美国在北约华盛顿峰会期间宣布,将从2026年开始在德国分阶段部署远程火力,包括“标准-6”“战斧”和正在开发的高超音速武器。这将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陆基中程导弹首次重返德国。此举引发俄罗斯强烈反应,或将加剧欧洲军备竞赛,令变乱交织的地区和国际形势更趋动荡。
恶性军备竞赛通道已打开
美德作出导弹部署决定,给出的理由是德国与俄罗斯之间存在巨大“导弹差距”,需要部署美国导弹以增强德国防御能力。从柏林到莫斯科的距离为1600公里,俄罗斯的“匕首”、3M-14“口径”巡航导弹射程可达2000公里,而德国的“金牛座”巡航导弹射程仅有500公里。为了弥补德俄之间的“导弹差距”,美国将分阶段在德国部署“标准-6”“战斧”和高超音速武器。其中“标准-6”地对空导弹射程为240-460公里,可对抗固定翼和旋转翼飞机、无人机、反舰巡航导弹及末段弹道导弹。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射程可达2500公里。未来,射程为1000公里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以及射程为2775公里的远程高超音速武器“暗鹰”也可能部署到德国。
美国在欧洲部署先进导弹系统的动作不止于此。去年9月和今年5月,美国两度将能够发射“标准-6”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的“堤丰”发射装置运往丹麦,将其部署在濒海战斗舰上。去年8月,美国批准以色列向德国出售美以联合研制的“箭3”导弹防御系统,帮助德国构建由十多个欧洲国家参与的“欧洲天盾”(ESSI)高层防御系统。
针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的做法,普京表示,美国不仅生产中短程导弹,还将它们带到丹麦和菲律宾进行演习,俄罗斯将采取“镜像”措施,予以对等反制。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俄政府发言人佩斯科夫也纷纷发出警告,称美国在德国部署导弹损害俄安全,俄将对此进行密切分析,并“采取深思熟虑、协调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北约”。
受此刺激,欧洲业已开启的军备竞赛将愈演愈烈。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的数据,自2022年初以来,欧洲军费开支激增16%,2023年总额达到5520亿欧元。中欧和西欧的军费开支已超冷战末期水平。2023年,俄罗斯军费增加24%,占政府总开支的16%。可以说,相互比拼装备、竞相增加军费的恶性军备竞赛的通道已经打开。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任何停歇的迹象。
欧洲面临不经意间走向核冲突风险
除了在欧洲部署先进导弹之外,美国及其欧洲盟国近来还调整援乌武器的使用政策,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国及其盟国提供的武器攻击俄本土。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均采取类似政策。拜登政府也不再提“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转而鼓吹“这是为了帮助乌克兰保护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所必需的”。目前,美国仍然禁止乌克兰使用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或远程打击武器攻击俄本土。但随着形势变化,这些政策都可能调整,未来使用部署在德国的陆基导弹攻击俄本土目标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红线一点点被突破,冲突升级风险逐步增加。按照俄罗斯核学说,如果收到有关向俄罗斯或其盟国领土发射弹道导弹的可靠信息,或者对手使用常规武器侵略俄罗斯,使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那么,俄罗斯就可以使用核武器。针对美国及其盟国调整援乌武器使用政策,普京6月要求进一步修订核学说,缩短动用核武器的决策时间。
美国及其欧洲盟国似乎已经适应俄罗斯发出的核信号,认为它只是虚张声势,但核危机往往就爆发于低估风险之时。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往古巴运送导弹时,没有料到会走到核战争边缘。20世纪70年代,苏联决定部署SS-20之初,苏美两国都没想到竟演化为中导危机。当前,欧洲也面临在不经意间走向核冲突的风险。
冲击国际军控体系加剧导弹扩散风险
美国在德国部署导弹将加剧全球导弹扩散风险。美国将要在德国部署的导弹包括此前为《中导条约》所禁止的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此外,与美国一贯鼓吹的通过提供延伸威慑,使盟国无需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辞不同,此次美国在德国部署导弹,则是为了在欧洲拥有自己的远程攻击能力之前为其提供保护。与此同时,德国与法国、意大利、波兰签署开发欧洲远程导弹的意向书,发展欧洲的远程攻击能力。因此,陆基中程导弹扩散将进一步加速。
此举还将让美俄核裁军进程继续冻结。作为美俄核裁军唯一仅存的硕果,《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已经气息奄奄。去年,美国曾向俄罗斯提出启动双边对话‘管理核风险和制定2026年后军控框架’的建议。但俄方予以回绝,称美国必须 放弃对俄罗斯完全敌视的立场,俄罗斯才会重新完全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如今,美国在德国部署导弹的计划,只会让美俄核对话更难重启。如无意外,到2026年美俄核裁军进程可能就此划上句号。
此外,美俄围绕导弹问题的争执将直接影响五核国磋商,使美、英、法根本无法与俄坐在一起对话。这将妨碍五核国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框架内共同发声,发挥稳定作用。(郭晓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研究中心主任。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