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姜 泊
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黄改荣
生命时报记者 高 阳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被人类解开,有关肠道菌群与长寿的研究十分火热,如今再添新证据!《自然》子刊上发表了两项最新研究,一项是发现广西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结构竟与年轻人“相似”;另一项是揭示了肠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病毒的作用被忽视了,这些病毒可能隐藏着长寿秘密。
 
百岁老人肠道菌群更“年轻”
人类的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我国广西科学院的这项最新研究选取了1575名广西人的肠道菌群,其中包括297名百岁老人。根据肠道中占主导地位的细菌类型,研究团队区分出了4种不同的肠型,其中两种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一是以能够维持肠道平衡的拟杆菌属占主导的“肠型1”;二是以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主导的“肠型2”。“肠型1”是年轻人的主导类型,老年人群的主导类型则为“肠型2”。
但不可思议的是,百岁老人肠道中的菌群类型竟兼具了肠型1和肠型2。不仅如此,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还具有拟杆菌属占优势地位、物种均匀度增加、潜在有益的拟杆菌富集、潜在致病的细菌耗竭等特征,与年轻人有一系列相似之处。研究结果还表明,“肠型1”可以作为区分百岁老人和普通老人的指标。相比普通老年人群,百岁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拟杆菌属“维持或增强”。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与年轻人相关的独特肠道菌群模式,可能是他们长命百岁的重要因素。
另一项研究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共同完成。他们分析了日本和意大利195份百岁老人粪便样本后指出,相比肠道细菌,肠道里的另一类微生物——病毒,受到了长期忽视,这导致人类对肠道病毒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长期未知。研究人员比较了60~100岁老年组、18~60岁成年组的病毒基因组数据。结果显示,百岁老人的肠道病毒更加丰富多样,并且老年组的肠道病毒中,未被描述的病毒序列占比达20%,成年组占比为12%。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是,随着年龄增长,百岁老人的肠道病毒正朝着“婴儿时期”转变。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转变可以帮助老人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帮助吸收肠道中营养物质的同时,将细菌和毒素拒之门外,使得肠道抗感染和抗病能力更强了。
以上研究均表明,百岁老人肠道的年轻态随着年龄不断加强,甚至“返老还童”,这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抗病能力,使之更健康长寿。有关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百岁老人的肠道微生物特征与普通人不同。2021年,美日两国科学家发现,百岁老人会富集独特的肠道菌群,产生独特的胆汁酸,也许通过抑制肠道病原体生长而促进长寿。国内专家也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百岁老人、四川都江堰和雅安的长寿老人,肠道中的菌群多样性比年轻人更高。
 
微生物种类有千余种,平衡才是关键
“两个研究结果令人惊喜,对今后的研究有参考意义。”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姜泊表示,尽管衰老是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但大多数因素都与代谢消化有关。在人体多发的疾病中,消化道疾病占据了大半部分,一旦消化道开始出现一种或多种疾病,那就意味着人体衰老逐渐开始。
人体肠道内有1000余种微生物,细菌总数更是达到100万亿以上。肠道菌群相当于人体的一个重要代谢“器官”,时时刻刻参与人体代谢平衡。人的一生中,肠道菌群是不断变化的,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与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年龄变化都有关系,进而形成“独特的菌群特点”,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姜泊指出,饮食模式是影响拟杆菌丰度(表示占总量的份额)的重要因素。广西百岁老人往往都生活在自然环境较好的乡村,饮食污染、抗生素使用都比较少,肠道菌群因此呈现年轻态, 出现年轻人才有的菌群类型。
“当然,肠道不能只有好菌,好坏都要有,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姜泊解释,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一个“盲盒”状态,人们并不清楚它们之间是如何作用的,好坏菌群共生,相互促进和改善,共同维护肠道菌群平衡。例如,病毒作为肠道菌群之一,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自然》子刊上一项研究发现,靶向肠-脑轴的“坏”菌群代谢物,有望改善自闭症;《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致病菌的磨炼赋予肠道更强的抗感染能力。
姜泊说,可以肯定的是,百岁老人能处于健康状态,肠道菌群丰度一定是多样的,菌群关系一定是平衡的,这在临床的肠镜采样中也有发现。而导致老人减寿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遗传缺陷、意外事故、肿瘤慢性病、感染疾病、药物使用等,都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处于失衡状态。对于成年人来说,作息不规律、饮食失衡、熬夜、不运动等因素也会让菌群失衡,时间一久,会诱发疾病,自然影响健康寿命。  
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黄改荣介绍,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致病菌增多,有益菌丰度降低,多样性减少。90%的老年人都有顽固性便秘,与肠道益生菌数量降低有关;腹泻患者体内往往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有害菌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过敏性哮喘与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失衡,可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抑郁症、代谢综合征、肥胖及儿童发育不良等。有研究指出,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则少到15%,癌症患者肠道内的益生菌比例只有10%。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广西长寿老人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单靠一两次研究就得出“长寿的秘诀在肠道”的结论,目前还为时尚早,未来肠道菌群与长寿的关联仍需更多数据支持。
 
好习惯减缓肠道和身体老化
人体肠道中不同菌群种类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复杂生态系统。两位专家强调,维护肠道年轻态的关键在于保持肠道菌群平衡,要远离加速肠道老化的坏习惯。
饮食要健康卫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一个人经常出差,变换城市居住,肠胃往往十分脆弱,因为肠道菌群不时就要改变一番。姜泊表示,肠道菌群受饮食习惯的直接影响,有益肠道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多进食蔬菜、杂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高脂饮食;烹调时注意生熟餐具分开,提倡分餐、用公筷;尽量不吃剩饭剩菜,少吃路边摊、外卖;隔夜食品尽早丢弃。
保持规律作息。肠道菌群在与人体的长期“磨合”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生物钟和食谱。姜泊说,如果长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就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最明显的就是,很多熬夜晚睡的人,会出现口臭、便秘等问题,这就要警惕肠道菌群可能失调了。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和患有便秘的老人,更要规律作息,勤加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黄改荣说,情绪与肠道菌群的影响是相互的。有研究发现,抑郁症、自闭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肠道微生物都有关联。当压力过大、焦虑、抑郁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诸多负面情绪持续太久,很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菌群紊乱又会影响大脑认知和睡眠等,加重情绪问题。因此,一定要学会纾解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抽时间静坐冥想。
严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虽然挽救了大量生命,但对“好细菌”也造成了严重损害。姜泊指出,长期服用、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等,可能会将共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消灭,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因此,一定要遵循医嘱服用抗生素,不要随意增减药量,避免滥用。
不要乱吃益生菌。黄改荣指出,益生菌可以合成消化酶,促进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清除或减少致病菌的黏附,还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改善便秘、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经常性的便秘、腹泻人群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益生元,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不建议普通人盲目购买益生菌吃,有些产品不靠谱,新菌可能不适合自己,适得其反。健康人群日常吃一些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也能起到平衡肠道菌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