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谢俊仪
 
抑郁症的病因为何,目前没有明确定论,遗传、神经递质失衡、悲观的人格特质、遭遇应激事件等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影响。有学者认为,抑郁症或一些其他精神障碍,是在人际交往的背景下产生和维持的。有些患者在治疗环境下有所缓解,但回到现实人际环境中 ,病症又会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恢复健康的人际也许能解决深层的情绪、心理问题。
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和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杰拉尔德·柯勒曼和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医学教授米尔纳·威斯曼创立了人际关系疗法。他们认为,抑郁症的产生、心灵的无助通常与社会关系中的四道“坎”有关:
丧失引起的过度悲痛。至亲离世、挚爱离别、与生命中重要之人和物分离都会带来巨大的“丧失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人可以慢慢走出悲伤,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对过往的留恋、对逝者的不舍、对过错的内疚等而久久不能释怀,最终陷入抑郁深渊。
此时,人际关系治疗中,咨询师会带领来访者推进“哀悼的过程”,鼓励他们把难过宣泄出来,让他们郑重地和过去道别。与此同时,要积极构建新的兴趣和人际联系,代替已经失去的一切。
角色冲突引发沟通不良。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很多角色,比如一个男性可以是员工、下属、丈夫、父亲等,成功的适应状态是各个角色及其关系保持平衡。而一旦某些角色出现转变,原先的人际关系就会跟着变化。例如一个男人升职后要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家庭的重任更多落在妻子身上,就会造成分歧,长久不能解决的夫妻矛盾会导致失控感甚至面临关系破裂,催生心理问题。
这样的抑郁多源自虚弱的沟通模式和挫败感,解决现实中的分歧是治疗目标。在关系的“可商议”阶段,治疗师会鼓励来访者不要怕拒绝和失败,积极沟通,并要调整对另一半的期望,比如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妻子该承担所有家务等,以解决实际冲突;如果到了冷战阶段,则创造冲突也要恢复沟通,不要僵持下去,促进互相理解。
角色转换带来的压力。和角色冲突类似,角色转换更多指的是社会角色变化时遇到的困境,如结婚、换工作、生子等。例如一个将结婚的女孩在婚礼前很不适应,甚至出现恐婚,因为她觉得自己没办法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这种新角色带来的无助、焦虑可能引发抑郁。
面对新关系的无力感,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以乐观的态度评估新角色。一是把这些体验正常化,比如说“很多人步入婚姻前都会担忧,你不是个例,不要夸大负面体验”;二是让来访者聊聊她对婚后新角色期待的部分、觉得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三是鼓励她先尝试,多接触新关系,提高对新角色、新环境的熟悉感,帮助树立信心,接受身份转变。
因人际缺陷感到孤独。对人际有渴望但又难以建立关系的人常常处于无尽的孤独中,觉得自己被孤立,身边的人情世故处理不好,郁郁寡欢。他们的“人际缺陷”表现为缺乏社交技巧、社会接触有限、人际关系不当、低自尊等。
想要发展满意、持久的关系,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提高人际技巧。比如询问他们过往的社交史,在留下积极印象的关系中他们是如何与人交往的,从中提取适合他们的、良好的沟通技巧,再应用到生活中。
总的来说,相比用药和其他聚焦“个人”的治疗方式,人际关系疗法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只要能改善来访者现实的人际处境,就可以缓解他们的精神心理症状,维持治疗效果。此疗法目前在急性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中被证明有显著效果,也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和进食障碍的治疗中。
“解铃还须系铃人”,社交中不可避免遇到大大小小的摩擦,但也是积极力量的来源。当我们困在消极体验中时,不妨参考人际关系疗法中的一些技术:主动沟通、表达情感、获得社会支持、降低对他人的期望、看到新关系中友好积极的一面、不夸大人际受挫等,也许就能在情绪阴霾中看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