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甘油三酯跟多病有关 控制它,可减少心血管病、急性胰腺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谢 坤
生命时报记者 虞 晔
相较于胆固醇水平异常,很多人查出甘油三酯超标后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为一系列慢性病发生埋下了隐患。不久前公布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共识》)指出,患者进行有效、长期的高甘油三酯管理,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还能减少急性胰腺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甘油三酯影响更广
我国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群涵盖了所有年龄段,40 岁以上人群甘油三酯升高(2.26毫摩尔/升以上)的患病率为22.4%,但人们对它的熟悉度远不及“高血脂”“ 高胆固醇”。
《共识》执笔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谢坤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血脂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前者主要用于合成细胞和激素,后者用来储存多余的热量。由于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重视胆固醇水平。“不过,有些人在控制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后,仍会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问题。”谢坤说,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患者应在控制胆固醇的同时,关注甘油三酯升高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与高胆固醇血症相比,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各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涉及面更广。因此,来自全国的心脑血管病学、流行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消化病学、肾脏病学和营养学专家,才一起组成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共同研讨并撰写出此次《共识》。
高甘油三酯与五类病相关
《共识》指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五类疾病密切相关。
心血管疾病。虽然甘油三酯不具有直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但甘油三酯脂蛋白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急性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胰腺局部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pH值和微环境发生改变,发生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钙超载等,进而导致急性胰腺炎。
肥胖及糖尿病。高达50%的超重和肥胖人群会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往往还伴有高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水解增多,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另一方面,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凋亡,从而促使2型糖尿病发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营养过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虽增多,但甘油三酯的合成远超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甘油三酯逐步在肝细胞胞浆内沉积,这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慢性肾脏病。甘油三酯升高有可能引起慢性肾脏病,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共同存在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高达44.4%。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甘油三酯降解减少,进而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甘油三酯应分级防治
谢坤说,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甘油三酯增高。比如,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糖;饮酒与甘油三酯升高也有显著关联;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肾病综合征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增高;妊娠状态、某些药物也会影响甘油三酯水平;基因异常可导致遗传性高甘油三酯,但临床上不多见。而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础。谢坤表示,不同甘油三酯水平的人群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甘油三酯轻度升高(1.7-5.7毫摩尔/升)的患者,在排除继发性因素后,首选改善生活方式来应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如果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选择他汀类药物、欧米伽3脂肪酸、贝特类药物进行治疗。
甘油三酯重度升高(5.7 毫摩尔/升以上)的患者,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治疗重点是预防急性胰腺炎。
建议患者服用贝特类药物和/或欧米伽3脂肪酸。
可见,无论甘油三酯水平是轻度升高还是重度升高,生活方式干预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基础。其中,饮食对甘油三酯影响非常大,因此调整饮食结构是重点。第一,控制饮食总热量,以保持正常体重。第二,坚持低脂饮食。既要少吃动物性脂肪,也要注意减少烹调用油,少吃油炸、烧烤食物。第三,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少摄入含精制碳水化合物及添加糖的食物,例如做菜时不加蔗糖、少摄入甜品和含糖饮料等。第四,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鱼虾、去皮禽肉、豆制品、低脂牛奶、蛋类是比较好的选择。第五,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推荐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需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患者,应避免吃糖分较高的水果。第六,限制饮酒,酒精摄入量不超过30克/天,甘油三酯重度升高者需要完全戒酒。
此外,每周还要坚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跑步、游泳、跳有氧操、跳绳皆可。超重和肥胖者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将体重降至合适的水平。
谢坤最后强调,高甘油三酯血症属于慢性病,不论是改善生活方式还是药物治疗,都需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