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临床博士后 张倍健 □主治医师 蒋 昊 □副主任医师 赵 刚
 
血液科和心血管内科的疾病看上去关系不大,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近期研究发现,贫血和心力衰竭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贫血可能导致心衰,心衰也可能诱发贫血。同时,心血管疾病和任何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性与贫血之间都存在显著关联。
男性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含量(又称血色素)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时,即为贫血。这意味着,血液单位容积携带的氧气量减少,机体为了代偿就会增加血容量。长期贫血,心脏会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研究显示,血红蛋白低于50克/升或70克/升时,人体血液循环会有明显的代偿性改变,表现为心脏活动亢进,比如心动过速,动脉和毛细血管搏动增加,以及多种血液动力学杂音等。长期慢性严重贫血,甚至会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严重贫血可从三个方面影响心脏:第一,血液携氧量不足,会导致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第二,贫血引起的高排低阻型血液循环,会使心室舒张期充盈量长期增加,心肌会出现代偿性肥厚、心室扩大、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第三,心肌缺血可使心肌发生脂肪变性,导致心肌异常松驰,甚至出现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贫血性心脏病,病情进展缓慢,从症状出现到症状明显,时间可能长达数月乃至数年,需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贫血,建议及早就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纠正或改善贫血后,相关心血管症状会随之减轻。已经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的患者,为预防心衰,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在积极、有效控制贫血病因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心脏治疗药物。
反过来,慢性心衰也容易诱发贫血,医学上称为“慢性病贫血”。心衰患者常因胃肠瘀血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影响蛋白质和铁的吸收。患者出现慢性心功能不全时,体内还会有一些细胞因子起到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导致贫血。这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既有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耳鸣、乏力黑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又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活动后胸闷、需要端坐呼吸等。心衰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若出现以上表现,建议及早就诊,完善血常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治疗的首要措施是找到病因,视病情补充铁剂或叶酸、维生素B12。相对而言,营养型贫血纠正起来容易一些,患者平时注意补充营养,可多吃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菠菜、木耳、动物肝脏等。合并中至重度贫血的心衰患者,应遵医嘱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长期坚持治疗。一般贫血纠正后,心脏不适多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