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医师 钟卫红 □中医师 禤影妍
 
《易经》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 素问》也记载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宇宙万物中,所有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只有这种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作用才能推动万物的生长、变化和发展。
阴与阳各有何属性?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都属于“阴”。 根据这个属性划分,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属阳,女属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动生阳,静生阴;气属阳,血属阴……对人体健康而言,只有阴气平和,阳气固守,即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人体各项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当阴阳出现一方偏盛、偏衰,或两者皆虚损不足的状态,使两者失去平衡时,脏腑功能就会发生紊乱,人体内部“小宇宙”的和谐被打破,就会影响到人体健康。人体阴阳失衡,主要有四种状态。
阴阳一方高于正常的病理性亢盛状态。一方的状态处于正常水平,另一方则超出了正常水平,呈现出有余或太过的状态,往往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等过犹不及的病理特征,中医多辨证为阴盛阳衰或阳亢阴衰。《 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当人体受到寒邪侵袭时,就会因阴邪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出现寒痰壅盛或寒主收引导致的身体痉挛、冷痛等症状。若平时爱吃辛辣、油炸煎烤食物,就会表现为热邪亢盛的“上火”状态,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症状。夏气通于心,当人体感受暑热之邪,就会出现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症状。中医认为“实则泻之”,故治疗时需把偏盛一方超出正常水平的多余部分祛除,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就行了。中医的很多治则,如驱寒除湿、清热下火、消积行滞、软坚散结、化痰逐饮等都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偏盛病态表现的处理方法。
阴阳一方低于正常的病理性虚损状态。阴阳一方处于正常水平,另一方则低于正常水平,表现为虚损难以尽职的状态,即阴阳偏衰。中医多辨证为阴虚火旺、阳虚内寒。以“阴虚火旺”为例,这种体质的人,阳气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长期熬夜、吸烟等原因导致阴津亏损,使得阴阳出现失衡现象。表面上看是“上火”了,但实质上是“虚火”而不是“实火”,并无多余的“火”可以祛除。如果胡乱使用清热下火的寒凉药物,不但于病无益,还会把自身阳气也削弱了。中医认为“虚则补之”,正确治则是滋阴降火,通过养阴生津等增加阴津的方法,使阴阳二者重新获得平衡。同理,中医辨证为“阳虚内寒”的体质,也是由于人体内阳气衰弱,无力推动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导致温煦无力,表现为形寒肢冷、腹胀腹泻、完谷不化、阳痿滑精等症状。治疗上只有温补阳气,才能鼓舞气血、通经活络、驱散寒邪。
阴阳双方皆低于正常的病理性虚损状态。阴阳双方均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既有阴虚也有阳虚,虽然也可能存在一方相对而言偏盛或偏衰的情况,但整体均表现出“不足”的虚损状态。中医多辨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等,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既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自汗等气虚症状,同时也有脸色萎黄、咽干舌燥、虚烦不寐等血虚症状。中医治疗上主要采取阴阳双补、益气养阴的治则,通过补益提升阴阳双方的水平,使其在正常的水平上获得平衡。
阴阳双方均高于正常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即阴阳偏盛,阴盛阳也盛,但临床上这种情况不多见,因为阴阳通常是此增彼消的。“气有余便是火”,阳盛太过则为邪,阳邪必然损伤人体阴液。同理,阴盛太过必然损伤人体阳气。故从“阴阳消长”的理论分析,阴阳一方偏盛,很快就会引起另一方虚损。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治未病,也是指当人体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衡状态但还未致病时,通过穴位按摩、药膳、养生操、环境改善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发生。中医这种朴素的生命观和智慧在日常生活的体现可谓信手拈来。
例如,烧烤虽美味,但中医认为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伤阴耗液,经常吃易发生喉咙肿痛、咽干舌燥等内热病症。吃烧烤时,适当饮用一些具有清热生津功效的凉茶则可避免“上火”症状。羊肉也属于温热性食物,南方地区做羊肉煲时,喜欢加上竹蔗、马蹄、红萝卜等养阴食物,以解其燥热之性。螃蟹生于水下,性寒,“ 寒者热之”,食用时佐以生姜、紫苏叶等温中散寒之物,或以辛散助阳的姜、葱炒之,可避其腥寒之性。“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当闷闷不乐时,来一场运动会感到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