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 瑞 □樊亚奇
 
我们在安慰生病的亲人时,会劝说他早点看医生、早点彻底治愈;面对为情所困、丧失快乐的朋友,也会建议他尽早放手;执行工作任务时,我们也倾向于一鼓作气、不要拖着,因为“长痛不如短痛”……
长痛不如短痛是常被提及的生活智慧,原指彻底医治疾病虽要忍受短暂剧痛,但比长久的病痛折磨好。后用来比喻解决问题要果断决绝,当机立断比拖拖拉拉好。从心理压力应对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压力分为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前者指当事人对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后者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压力事件,如对疾病的担忧、难以修复的感情、日常烦心事等。不同压力源对人的影响不同,短暂的“重大打击”或许会带来巨大的震惊、恐惧和绝望,但如果问题被迅速解决 ,自身从中恢复,后续影响比较小。而微小、散发但绵延不断的日常烦恼,或急性压力转化为慢性压力,会持续影响健康 ,对身心打击的时间、程度可能更长、更强。研究发现,尾大不掉的慢性压力至少会造成以下伤害:
1. 情绪调节功能紊乱。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容易紧张、焦虑,思虑过多,情绪调节能力差,严重的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慢性压力让人变得郁郁寡欢,觉得内心压力无处排解 、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对事物失去兴趣,甚至认为人生没有希望。
2.植物神经紊乱。植物神经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它们支配心肌、内脏活动、腺体分泌等。当机体长期承受应激,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胸闷、憋气、心慌等心脏神经症状,胃痛、胃胀、腹泻等肠胃神经症状,月经不调、阳痿等生殖系统症状,以及失眠健忘、头痛等。
3.内分泌功能紊乱。压力导致情绪难以排解时,身体的代谢功能会失调 ,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力低下、肥胖等不良后果。有时你明明不觉得有压力,可是脸上长痘、体质下降容易生病,这都在暗示,你的身心正在承受过量的压力,需要及时处理。
生活中,我们多数时候能意识到重大事件将对自己造成打击,可以预料自己那时一定会受到心理伤害,但往往忽视平时慢性的烦恼、焦躁、失望等对心态的影响。因此很多人在做选择时,会避免“看得见”的、剧烈的“短痛”,而把自己推向无尽的、“看不见”的“长痛”之中。
人生在世,压力不可避免。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应对压力的指导:与其把问题搁置,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不如及时处理,降低损伤。那么如何做到当机立断?
1.用整理代替混乱。大多时候,我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对自己造成了压力,但有时,我们只是觉得心烦 ,不明晰具体的原因。这就需要整理一下思路,比如与亲友讨论或者写日记,分析确认到底是什么人、什么事影响了自己,找到要“处理”的对象,不让事态模模糊糊。梳理思路的过程,也让我们逐渐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有助减少焦虑。
2.用行动代替瞎想。事情都是越做越简单,越想越困难。与其设想“迎面而上”会遭遇哪些痛苦,夸大其可能的负面结果,不如就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没准拖延已久的问题在你的一次行动中就被化解了。尤其是那些你拥有掌控权比较大的事,比如人际关系、工作任务等,主动出击更能缓解焦虑。如夫妻关系里,自己主动挑明矛盾点,平心静气地沟通,或自己先做出改变,也许关系会迅速好转,不至于一直处于两看相厌的胶着
中。
3.用专心致志代替左顾右盼。有时我们的焦虑来自慌乱,每件事都涉及一点,但又不完全解决,就容易两头不到岸、两边不讨好,未尽之事积压地越来越多,手忙脚乱。如果能做一事、尽一事,情况能改善很多。认真做一件事时 ,会达到忘我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福流”。体验到这种心境的人 ,情绪更稳定、工作效率高、努力完成事情不拖拉、做完之后有成就感。这样的状态已经跳出“长痛、短痛”的范畴,使压力变成动力,动力产生成果,最终用福流的自得状态滋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