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李燕林
本报特约记者 徐 娟 黄 琳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李燕林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李文庆和叔公李莲青是河南固始县有名的老中医。李燕林自小随父亲抄方出诊,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1992年,李燕林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肾病科,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该院肾病科逐步建设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作为肾病科医生,经常有病人或亲友咨询说自己肾虚,是不是得了肾病?要不要吃点补肾药?”在李燕林看来,肾虚不是肾病,补肾需要谨慎,否则会适得其反。“中医所说的肾虚和肾病是两个不同概念,肾虚不单纯指肾病,其包括了一系列疾病和表现。中医认为,肾不单单是一个重要的脏器,而是一套系统,是涵盖很多人体功能的脏器。”他认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主水、主纳气、主藏精,肾与生殖、泌尿、骨骼、呼吸等多个系统都密切相关,肾虚可能会导致多个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因此,肾虚不单纯指肾病。肾病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或者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脏出现问题也不一定是肾虚所致。
“临床发现,很多人对肾虚存在认知误区。”李燕林说,有些病人认为肾虚就必须吃补药、“补肾”就是壮阳、肾虚就吃六味地黄丸、“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等。事实上,肾虚主要包括了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亏虚和肾气虚,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所属类型不同,遣方用药和食补方式也各不相同,需要专业医生综合患者病情和症状辨证论治。另外,不是所有的肾虚都适合吃六味地黄丸,补肾并非就是壮阳。肾阳虚的病人就不适合吃六味地黄丸,肾阴虚的病人不能过食壮阳的食物和药物,否则会适得其反。“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也需要改变,民间流传“吃肾补肾”的说法,动物肾脏容易储存重金属,会危害肾脏、肝脏和生殖功能,且胆固醇和嘌呤极高,过食此类食物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
“头发早白、牙齿松动、腰痛、发育迟缓、精神不佳、记忆力下降、尿频尿多或尿少等症状都可能和肾虚有关,需要咨询医生给予补肾建议或系统诊治。”李燕林提醒,如果常年累月出现水肿、血尿、小便泡沫增多、血压控制欠佳等情况,则要警惕肾脏的器质性病变,需前往肾病科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对于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肾虚病人,建议在医生推荐下服用补肾的中药或中成药,比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右归丸、缩泉丸等;也可以通过食疗补肾,肾虚人群可适量食用肉苁蓉、核桃、山药、牡蛎、桑葚、枸杞等;穴位按摩是便捷有效的补肾方式,临床常用的有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 2、3 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处)、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
中医治疗肾虚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李燕林擅长用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肾脏病,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的疗效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致力于为肾病患者寻找更有效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法。30年前,李燕林及其团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自主研发了中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尿毒康合剂”。这一药物由黄芪、地榆、丹参等中药制成,具有泄浊毒、通肾络、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不论肾虚还是肾病,都应该预防大于治疗。”李燕林呼吁大家,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戒烟酒,规律饮食,避免疲劳,保持心情舒畅。若出现明显症状或指标异常,及时就诊,听从医生建议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