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丁樱教授:这辈子当医生很值
-
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我母亲就是一位大夫。从小,我就看着她忙前忙后地给邻居们治病。她被大家信赖、认可,人缘特别好,那时我就立志要像她一样成为大夫。”9月6日傍晚,在《生命时报》访谈间,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丁樱教授将她的从医经历、人生感悟娓娓道来。
今年72岁的丁樱,已扎根杏林55年,至今仍坚守临床一线,凭借精湛的诊疗技术和贴心的医疗服务,被孩子们亲切地叫“丁奶奶”;河南中医儿科界则尊称她“铁娘子”。接受本报采访时,刚忙完一天紧张工作的丁樱,双眼依然神采奕奕,脸上一直满带笑容。
基层行医的“无力感”让她立志去深造
丁樱出生于1951年,从小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原本已升入重点高中,但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中专卫校又有“包分配”的优势,丁樱在母亲的做主下去读了卫校。1968年从卫校毕业后,丁樱成为河南林县河顺卫生院的一名基层医生,一干就是3年。
上班第一周,丁樱就碰到了一例重症外科急诊。一个小伙子因上山采石遇到意外崩石,头皮被掀开了好大一块,鲜血直流,伤口处布满小砂石。顾不上多想,丁樱立即打开一大瓶生理盐水,哗哗地倒在他伤口上冲洗,然后与同事们一起清理伤口处的石子。大的处理完后,还剩些小碎石一时间难以彻底清除。病人已失血过多,丁樱担心他发生出血性休克,于是当机立断,直接给病人压迫止血、缝合。乡卫生院条件有限,丁樱简单处理后,建议家属将病人转至县医院:“万一感染,出现脓毒败血症,很可怕的。”但那个年代交通很不便利,又没有救护车。家属权衡再三后决定将病人留在乡卫生院,治不好就认命。
丁樱没有放弃,用有限的药物为病人做抗感染治疗。在她的努力下,病人情况逐渐好转,伤口竟然得到一期愈合。“看着重伤垂危的小伙子很快好起来,我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我想,这就是医生存在的价值吧!正是这种感觉,一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
在乡卫生院工作的第二年,丁樱被送到林县人民医院进修,适逢国家医疗队来县医院开展早期食管癌普查暨手术工作,有幸先后与国家医疗队(由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医生组成)、河南省医疗队的老一代专家一起工作,他们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对丁樱产生了深远影响。1971年,全国大中专院校学生再分配之际,丁樱被调入河南安阳化肥厂职工医院。
6年的基层行医中,丁樱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但她并未安于现状:“当时我只是中专毕业,基层接触的病又是五花八门,有些病我虽然想尽办法解决了,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很多病我实在无能为力。”碍于当时的医疗、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不少患者面对基层没办法解决的病,就不得不放弃治疗。这一点深深刺痛了丁樱,也给了她动力:一定要去读大学,治更多的病。
带着中西医结合思维治病,可能疗效更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丁樱等来了上大学的机会,到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从此开启了中医之路。从过去内、外、妇、儿各科都接触的基层医生,到夜以继日攻读中医典籍专著,丰富的经历为丁樱后来做中西医结合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丁樱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又因有西医背景,她被分到了儿科。
“我能走到今天,与中西医的双重知识背景是分不开的。”丁樱说。一方面,临床上有不少医疗问题需要中西医结合解决,尤其对于一些儿科危重症情况,西医有优势。例如细菌感染后用抗生素处理,能更快地将病情控制住,而病人一旦出现耐药,抗生素效果降低,此时就需要中药“上阵”。丁樱解释:“中药成分通常比较复杂,多靶点调理,能有效避免耐药问题,在解决病毒感染、免疫疾病方面也有很大优势。”中西医背景给了丁樱更宽的视野,让她在面对疾病时能取长补短,并适时带着中西医结合思维制订治疗方案。“这样可能提高疗效。”丁樱说。
另一方面,科研和教学也需要运用中西医多方面知识。“中医博大精深,但需要用现代方法科学地加以阐释。”丁樱举例说,从砒霜中提炼出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就是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中医经验中凝练出来的。丁樱认为,自己有义务带领团队,挖掘更多的中医宝贵知识,将古人的经验总结出来,让中医被世界医学所认可。
儿科医生“门门通”,就可能“门门松”,必将制约发展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期间,丁樱开启了另一段转型之旅。回首这段“创业史”,丁樱十分感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儿科业绩在全院倒数第一。”当时,全国医院刚刚摆脱“大锅饭”局面,开始按劳取酬、自负盈亏,而儿科一直以来都是“三高一低”,即高付出、高消耗、高风险、低收入,彼时全国儿科都经营困难,儿科人才流失严重。
“儿科不好干,但总得有人干。”丁樱迎难而上,在被任命为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后,日夜思索如何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她认为应先从专业分化入手,提出儿科要从二级学科向三级学科专业分化的理念。
丁樱介绍,当时儿科实际上是“全科医生”模式。如果儿科医生“门门都通”,就可能意味着“门门都松”,儿科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基层可以是全科医生,但高校附属医院要想发展,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做三级学科分化和专病分化,解决高精尖疑难问题。”
丁樱将目光瞄准了儿童肾病、脑病、呼吸病。“肾病是疑难疾病,亟需突破,且中医在治疗肾病方面有优势,再加上我是从事肾病风湿免疫专业的,于是优先选择打造肾病专科。”丁樱说,选择脑病是因为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传统措施在脑瘫患儿康复方面有较大优势,且与西医治疗神经疾病、脑炎能形成互补;选择呼吸病是因为它是孩子最高发的疾病,“儿科中,呼吸道疾病的门诊量一般都能占据60%以上。”
锚定这3个专科后,丁樱带领团队在每个专科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不同专病学科。例如,在丁樱主负责的小儿肾病专科,团队发展出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等专病学科。“这是我们的龙头专业。”
“创业”至今,丁樱带领儿科团队一路逆袭,跻身国内一流学术方阵,硕果累累。近年,她的团队先后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及厅局级以上项目2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持制定优势病种行业标准、诊疗指南18项,获批专利20余项。目前,团队拥有百余种中医特色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及特色院内制剂。
治病坚持“简便廉验”原则,用便宜药解决病人问题
儿科要“创收”,但不代表患者要多花钱。在基层医院的那段日子,她接触了太多条件有限的家庭,深知患者的不易。因此一直以来,丁樱治病都坚持“简便廉验”的原则。“我们不能给病人太多负担,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有些医生治疗小病都爱用七八种药,或是因为诊治思路不清而杂药乱投。过度治疗是不应该的,有些可以说是‘犯罪’行为。”丁樱表示,用便宜的药为病人解决问题,是医生的基本道德,也有利于增进医患间的信任,树立医生良好形象。“患者信任医生,医生治疗更有底气,才更容易治好。”
2000年初,一个来自河北邯郸的肾病患儿让丁樱至今印象深刻。孩子在11月龄时发病,蛋白尿一直得不到缓解,1岁半时家长辗转找到丁樱,但孩子病情已非常重,不仅有大量蛋白尿,还有肉眼可见的血尿。丁樱凭借多年经验,判断治疗非常棘手且预后不佳。孩子家长非常坚持地对丁樱说:“您就死马当活马医吧,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会治到最后一刻,这孩子就交给您了!”看到患儿家属如此信任与配合,丁樱信心倍增,什么顾忌都没有了,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努力将孩子从生死线拉回,患儿奇迹般地完全康复了。“当初如果患儿家长瞻前顾后,不信任医生甚至指责医生,我就放不开手,未必能搏回这条小生命。”丁樱感慨,每治好一例疑难病,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人。这个患儿的康复,给他老家不少患者燃起希望,直到现在,仍有很患者从邯郸慕名前来。
为了避免一些患儿错失便宜有效的救命好药,丁樱提出了儿童规范应用雷公藤制剂的临床治疗方案。雷公藤是一种中草药,最常用的制剂是雷公藤多苷,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疗效好,价格低廉,但存在一定毒性。丁樱说,因为曾有医生使用雷公藤多苷不当,出过医疗事故,所以国家药监局将说明书修订为“儿童禁用”。这个修订给临床使用带来不小的麻烦,每次都要跟家属沟通,签知情同意书。为解决这个麻烦,丁樱对药物展开了几十年的深入研究,用临床研究数据证明了雷公藤制剂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总结出了合理的药物用量、疗程,制定了临床规范,为广大患儿带来福音。她经常对药学专家说:“我愿意做你们的铺路石。我在临床上发现了很多药物的优点、不足、注意事项,都可以提供给你们,希望你们能不断研究、开发好的药物,让中药走向世界。”
丁樱多次奔赴新疆哈密、四川雅安、贵州鸭江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海南灵山镇等偏远地区开展儿童专科义诊,为当地百姓带去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她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水平非常堪忧。”一方面,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比较差,应积极推动科普教育;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缺医生,尤其是从事儿科的少数民族医生。“未来亟需培养儿科民族医,让他们学成回归家乡,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健康服务。”
2018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丁樱向学校捐助60万元,设立“丁樱奖学金”,帮助儿科系经济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学子完成学业。“一路走来,大学给了我特别多的支持和关怀,我要将这份正能量传递出去。儿科又忙、又累、又苦,很多人不愿意做,我珍惜每一个选择学中医儿科的孩子,他们是中医儿科发展的未来。”
回顾行医历程,丁樱感慨道:“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多次转型,但每一步路都不是白走的。”从西医到中医、从外科到内科、从妇科到儿科,每一次转型,她都拼尽全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丁樱常常因没有读研究生而觉得遗憾,但她没有困囿于此,而是将遗憾转为动力,不断学习,积蓄了足以展翅腾飞的底气。今年,丁樱被中宣部、国家卫健委评为“最美医生”,她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感受到一种压力,“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更不能停下来,要继续努力,对得起这个称号。”采访的最后,丁樱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做医生,救治了很多急危重症患儿,也挽救了很多家庭,真的值了。再有来世,我还要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