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情况致耳朵“积水
-

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郭亚楠
半年前,46岁的罗女士右耳发闷,好像耳朵里有“进水”的感觉,有时候还伴有头晕,连带右半边脑袋都不舒服。起初罗女士以为是新冠后遗症,但半年来耳朵闷闷的感觉仍未消失。到医院检查发现,罗女士耳朵发闷是因为患了中耳炎,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鼻咽部。接受电子鼻咽镜检查后,医生发现,罗女士的鼻咽部有一坨表面毛糙的新生物,后经活检证实是鼻咽癌。
1. 为什么耳朵闷要检查鼻咽部?生活中常说的耳朵“积水”了,医学上称为分泌性中耳炎。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像一条长长的走廊,鼓膜是一堵墙,墙的内部是一间“房间”,我们称之为中耳。中耳里有一根长长的“下水道”,一端在中耳,另一端通往鼻腔后方的鼻咽部,医学上称为咽鼓管。当这根下水道堵住之后,中耳就会产生“积水”,导致耳闷感。
如果有长期耳闷、中耳积液的情况,需要检查鼻腔及鼻咽部,看看“下水道”的开口出了哪些问题。
2.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非感染性的中耳疾病,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
听力下降。患者听别人讲话会感觉像耳朵“被蒙住了”或“进水了”;有时伴有自听增强,即听自己讲话会觉得声音更响。前倾或后仰等体位变动的时候,会觉得听力有所改善。
耳闷。中耳炎患者常会有耳闷、发胀的感觉,有时候按压耳屏会有所改善。
耳痛。急性起病患者有时有轻微耳痛,以胀痛为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大多没有耳痛。
耳鸣。分泌性中耳炎的积液尚未填满鼓室时,会有类似水声或噼啪声,捏鼻鼓气可能会有类似冒泡的声音。当积液充满鼓室或者积液黏稠时,则不会有这些声响。
需注意,婴儿或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时,往往无法明确表述“耳闷”或“耳痛”,但会有患儿对家长的呼唤听不清或不回应、喜欢把电视机声音调大、喜欢转头用健侧耳聆听等表现。如果家中小朋友有类似行为改变,家长需警惕是否出现听力问题。
3.哪些情况可能会导致耳朵“积水”? 分泌性中耳炎除了耳朵问题,排查病因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等因素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诱因之一,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耳闷等一系列症状。近几年,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人数增多,门诊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也有所增加。
需注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不宜乘坐飞机,否则会诱发或加重分泌性中耳炎。飞机起落过程中,气压变化大,咽鼓管的开合可以帮助平衡中耳气压,因此飞机起落时通常会提醒大家做吞咽或咀嚼动作,帮助咽鼓管打开。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鼻咽部充血肿胀明显,无法平衡中耳气压,故而易诱发或加重分泌性中耳炎。
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鼻息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合并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鼻息肉、变应性哮喘等。这可能与过敏反应导致咽鼓管水肿阻塞、黏膜分泌增加有关。因此,容易打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甚至有哮喘病史的人群,如果同时出现耳闷症状,需考虑是否合并分泌性中耳炎。
小儿腺样体肥大。腺样体位于鼻咽部,属于咽淋巴环内环的一部分,随着小儿生长发育开始逐渐增大,6~7岁达到高峰,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在此期间,如果出现腺样体增生肥大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则需要进行治疗。腺样体肥大会阻塞咽鼓管,导致耳闷、听力下降,孩子对于家长的呼唤会“仿佛没听见”,或喜欢把电视或手机的音量调高。同时,腺样体肥大会阻塞鼻咽部通气,导致张口呼吸、睡觉打鼾、龅牙凸嘴甚至腺样体面容,亦可由此导致慢性缺氧、生长发育慢、上课精力不集中等。如有上述症状,需及时就诊评估有无腺样体肥大。
鼻咽部的良恶性肿瘤。鼻咽癌的发病部位在鼻咽部,即鼻腔的最后方、咽喉的最上方二者交汇处,这个位置的各种肿瘤都可能阻塞鼻咽部,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良性肿瘤如青年男性常见的鼻咽纤维血管瘤,表现为鼻塞、耳闷、鼻出血等。鼻咽癌则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广东地区、喜食腌制食品、EB病毒感染、肿瘤家族史等均为鼻咽癌的危险因素,症状表现为耳闷、回吸涕带血及头颈淋巴结肿大,甚至头痛、面部麻木、复视等。鼻咽癌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在此过程中,肿瘤破坏、放射性损伤、瘢痕收缩及痂皮黏附等,均可进一步加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