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肾天生脆弱 睾酮激素影响大 控好“四高”多喝水
-

受访专家: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 李 青
生命时报记者 董长喜 □本报实习记者 钟财芬
肾脏作为人体的“净化工厂”,可以净化血液、排出尿液,还兼有调节血压、促进造血、排出多余盐分等功能。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8.2%,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危害性大的特点,被称为健康的“隐形杀手”。近日,国际期刊《发育细胞》杂志发布的新研究称,男性肾脏可能比女性更易受损,为人们管控患病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雄激素可能加剧肾病进展
这项研究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开展,他们分析了雄性和雌性小鼠肾脏中1000多个基因,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在近端小管功能方面最明显,这里是肾脏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大多数营养物质的地方。研究人员通过对雄性小鼠阉割和重新注射雄激素睾酮等,揭示了雄激素睾酮可能是雄性更易患肾脏疾病的罪魁祸首。有趣的是,对小鼠进行3个月热量限制也产生了类似效果。之后,这项结果进一步在人类中得到验证。通过分析来自男性和女性的捐赠肾脏及活检样本,研究人员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肾脏同样存在基因活性差异,且其中一些差异基因和小鼠重合。
“性激素带来的性别差异,是肾脏疾病发展的风险因素之一。”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李青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肾病形成背后的性别影响机制,这对减少肾病诊疗中性别差异带来的风险有一定参考价值。目前,肾脏疾病的发病率、流行率和进展率存在性别差异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大多数肾脏疾病实验动物模型中,雄性动物疾病进展迅速,提示雌激素可能减缓肾脏疾病进展,而雄激素可能加剧疾病进展。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局限性较强,要具体了解人类肾脏存在的性别差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青补充道,在临床诊疗中,女性慢性肾病发病率高,但男性肾病综合征更多,且易恶化为肾衰竭,患病后进展为尿毒症的速度比女性更快。就具体类型而言,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方面,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在自身免疫性肾病方面,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此外,女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患慢性肾盂肾炎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深入探索肾病形成机理过程中的性别效应,对肾病高风险患者的长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进一步探讨性激素及其受体在肾病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使性激素及其受体成为肾病防治的新靶点。
五类伤肾因素须警惕
通常根据病因不同,慢性肾脏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指肾脏本身发生的疾病,大多与自身免疫损伤有关,环境污染、其他部位感染等因素均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改变,导致肾损伤。常见的原发性肾脏病有:免疫球蛋白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病则指其他疾病导致的肾损害,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药物性肾损害等。
肾脏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李青概括了五类主要因素。一是生理指标不佳。肾脏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身体其他机能相互关联、依赖,而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疾病的影响波及全身,相关指标异常可能诱发或加重肾病。二是慢性感染。慢性感染包括慢性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可通过血液中的细菌影响肾脏,或从尿路上行扩散至肾脏。若原本存在肾脏损害,感染可能加重疾病负担,甚至造成致命后果。三是药物。解热镇痛药、抗菌素、中药、化疗药等均可能导致肾脏发生损害。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系统性小血管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大多会累及肾脏,甚至以肾脏病变为主要表现。五是肿瘤、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相关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均属此范畴。
一般情况下,我们如何在早期发现肾脏病呢?李青介绍,蛋白尿是早期且明确的肾病症状。在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后,血液中的蛋白质会漏到尿中,形成蛋白尿。若出现轻度蛋白尿,人体通常没有感觉,大多要在查体做尿常规时才能发现;若是严重的蛋白尿,尿中会出现泡沫。同时,血尿也是肾病早期症状:轻度血尿往往没有感觉,一般在体检时进行显微镜检查能发现,这被称为镜下血尿;后期若血尿严重,肉眼就能看到,呈洗肉水样或鲜血样。另外,肾病早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肾脏肿大或萎缩。肾脏长约10厘米,如果彩超发现肾脏大小变化,或者双肾大小不一致,提示肾脏可能出现病变:肾脏肿大往往提示患者有急性肾脏病,萎缩则可能与慢性肾脏病相关。
此外,肾病早期也可能有高血压、水肿、血肌酐升高、贫血等表现。其中,血肌酐是肾功能指标,升高意味着肾功能下降;贫血则一般是肾功能下降后,肾脏分泌的促红素减少导致。出现血肌酐升高以及贫血,意味着肾病可能已突破早期阶段。李青提醒,若出现尿中有泡沫、眼睑或下肢水肿、青年人高血压、尿液发红、夜尿增多、尿量减少等表现,可能是肾脏病变信号,应注意及时就医排查肾病风险。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肾脏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肾脏彩超和其他检查。其中,尿常规廉价、方便,对诊断肾脏病非常重要。
好习惯助力护肾
“若发现肾脏病变,首先应明确病因,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李青表示,在治疗过程中,肾病患者也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尿酸,遵从医嘱规范用药。慢性肾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长期用药控制。但需注意的是,肾病药物是把“双刃剑”,用药不当可能伤害肾脏,切忌没有证据的“秘方”或仅根据药名盲目服药。李青补充称,防控肾病还要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着手。
少吃盐、多喝水。摄入盐过多,一方面会增加肾脏负担,另一方面可能诱发高血压,进而损害肾脏。因此,减少盐分摄入、保持水量充足有利于增加尿量,降低药物和代谢废物在肾脏的浓度,减轻对肾脏的伤害。多喝水多排尿,让尿液冲刷尿道,也是尿路保健的重要方式。
适量摄入蛋白。人体需要摄入足量蛋白质以保证营养,但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日常饮食中,应注意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以更好地维护肾脏健康。
限制热量饮食。上述研究提到,热量限制可间接降低雄激素,进而起到保护肾脏作用。限制热量饮食一般指每日热量摄入比国际推荐值减少25%~30%。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学会建议,每日饮食摄入总能量应在30~35千卡/千克体重,并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严格控制“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并称为“四高”,对肾脏有直接损害。严格控制“四高”是重要的保肾措施,应依据临床指南标准进行日常管理。
养成规律作息。熬夜会干扰生物钟,可引起夜间高血压,从而增加肾脏额外负担。规律作息、减少劳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能有效保护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