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副教授 马社强
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韩 雯
 
韩国是酒文化盛行的国家,酒驾事故层出不穷。最新数据显示,2018~2022年,韩国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比约8%,5年内共造成1300余人死亡、13.4万余人受伤。其中,2022年在超13万名酒后驾驶者中,约42%为酒驾“惯犯”。正因如此,韩国检方和警方自今年7月起联合开展行动,对酒驾行为重拳打击,明确对酒驾致人死亡或多人受伤者、酒驾屡犯不改者、肇事逃逸者、违反交通法规者,将没收其车辆;对频繁酒驾者,将直接逮捕并立案调查。
 
酒驾惨剧不断上演
韩国人对喝酒的热爱程度,有句调侃的话是:“韩国人血液里如果一半是冰美式,那么另一半可能就是酒。”2021年数据显示,韩国成人每月平均饮酒天数为8.5天,饮酒之日平均要喝7杯酒。随之而来的,是酒驾现象居高不下。今年5月,韩国行政安全部和道路交通公团发布数据称,2012~2015年间,韩国每年因酒驾引发的事故超2万起,在交通事故中占比超10%;一直到2016年后,情况才有所好转,酒驾占比降至10%以下。2022年,酒驾事故1.5万余起,尽管数量较多,但在交通事故中占比从2012年的约13%降至2022年的7.7%。值得注意的是,酒驾肇事比重在所有年龄段中均超20%,其中20~59岁人群占全体肇事者的86.8%。
“我是在午餐聚会上,喝了半瓶左右的烧酒。从就餐地点到事发地点有七八公里,车快开到家附近时发生了事故……”今年4月,韩国大田一名男子在白天醉酒驾驶,在儿童保护区(学校区域)行驶时突然冲向人行道,撞向正在行走的4名9~12岁儿童,造成1死3伤。当时,肇事司机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为0.124%,超过韩国吊销驾照的水平(0.08%)。这样的惨剧在韩国屡屡上演。5月,京畿道一名40多岁的男子酒后驾车时,为躲避交警检查,逆行撞上迎面驶来的出租车,导致该车司机死亡、乘客受伤。警方透露,肇事司机已有5次酒驾经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超13万人酒后驾驶,其中“惯犯”占比约4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副教授马社强表示,酒驾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酒精对脑组织的亲和力较强,能麻醉抑制中枢神经,使人对光、声的刺激反应时间延长,降低驾驶能力。一般情况下,司机发现前方有险情时,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的动作反应时间为0.75秒,而酒驾者反应时间要减慢2~3倍,也就是慢了一两秒,如车速为60公里/小时,1秒已向前驶出16.67米,会产生严重后果。饮酒还会降低人的注意力、感觉能力,尤其是色彩感觉和视觉能力。马社强介绍,一般情况下,人的视觉角度可达180度,饮酒后视觉角度会缩小,影响观察范围。
为何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酒驾甚至屡查屡犯?韩国政府曾分别于2001年和2021年调查酒驾者的心理动机,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理由为:认为自己“饮酒量不多”和“喝完酒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对此分析说,酒驾者主要有几种心理状态在作祟:一是侥幸心理。许多司机在酒驾前,都会抱着“我赌你抓不着我”的心态,如果开车路程较短,或者对道路熟悉,这种侥幸心理会更上一层楼。二是面子心理。有些人在饭桌上喝酒是为了“给别人面子”,酒后坚持开车也是为了所谓面子,认为自己酒量好,喝酒也不会影响开车。三是冒险心理。有些司机觉得酒后驾车能获得刺激感受,从而以身试险。四是惯性心理。部分司机可能因之前一两次酒驾没被查处,久而久之就麻痹大意,最终发展为“习惯性酒驾”。
 
持续加大惩治力度
近20年来,韩国舆论对酒驾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1961年,韩国在制定《道路交通法》时,已经将酒驾认定为犯罪行为。但一直到21世纪初,韩国民众依然认为酒驾只是“轻微的越轨行为”,韩国电视剧和电影中也经常出现酒驾场景。当时,“能喝酒”在韩国社会被视为正面标签,如果一个人不会喝酒,甚至会被认为“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样的社会氛围叠加韩国公司的聚餐文化,助长了酒驾行为的发生。
在2010年前后,韩国接连出现酒后犯罪者以“身心微弱”为由而减刑的案例。出于对这类事件的厌恶,韩国社会对酒驾的看法变得更为负面。2018年,大学生尹昌浩遭醉酒驾驶者撞倒并不治身亡事件,让韩国民众对酒驾者判罚过轻感到气愤,并敦促强化对于酒驾行为的打击力度。第二年,被称为“尹昌浩法”的韩国新版《道路交通法》正式施行,酒驾查处标准大幅提高。
自今年7月起,韩国检方和警方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韩国检察厅发布《检、警联合杜绝酒后驾驶对策》称,在酒后驾驶过程中,因事故造成死亡或多人受伤,酒后肇事逃逸、再犯以及违反其他交通事故处理特例法时,将没收肇事人车辆。5年内超过2次及以上酒驾者因酒后驾驶而致伤,或超3次及以上酒驾者再次酒驾时,将适用于此次发布新政策。此外,对酒驾“惯犯”,原则上要拘留调查。
韩国媒体认为,目前对酒驾的惩处力度不够、社会相关认识仍不足。韩国《东亚日报》表示,一些发达国家认定酒驾引发的死亡是“过失杀人”,但韩国仅认为这是“过失导致的交通事故”。有韩国专家表示,在韩国,判断酒驾的标准为血液酒精浓度达0.03%以上,但其他一些国家判定标准更加严格;酒驾后吊销驾照的处罚期限也不长,最长只有5年;对酒驾事故的缓期执行较多。
 
治酒驾不可懈怠
全球范围来看,酒驾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公共安全中的痛点问题。我国驾驶者数量庞大,对于道路交通安全也日益重视,酒驾行为一直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自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开始实施,正式将醉酒驾驶纳入刑法范围后,我国酒驾情况已有较大改善。马社强举例称,“从前在人流高峰期,酒驾查处可能一抓一大把;如今在一个查酒驾点位,可能一晚都查不到一个。”同时,社会对酒驾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比如,大多数人聚会都养成了开车不喝酒或喝酒不开车的习惯;如果有同行人员想酒后驾车,大多也会被劝阻,但要杜绝酒驾,需做出更多努力。
拒绝酗酒恶习、提升交通安全意识。马社强说,“禁酒驾、反醉驾”光靠制度约束和监管不够。个人应提升安全意识、法治意识和文明意识,预防和减少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发生。肖震宇说,部分酒驾者存在酒精依赖情况,这是一种疾病需及时就医。驾驶者应避免形成依赖酒精,更应自觉摒弃酗酒等恶习。
打击酒驾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预防和减少酒驾发生需要惩治并举,不仅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还要经常性开展酒驾整治行动。”马社强说,公安交管部门需科学合理地增加重点区域路面执勤警力,采取动态巡逻与静态堵截相结合、集中与分散部署相结合等措施,切实加强酒驾整治力度,提升犯罪成本,促使酒驾人员摒弃侥幸心理,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强化警示教育。有关部门有必要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向人们普及酒驾、醉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让“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观念深入人心。肖震宇说,不仅驾驶员要自觉避免酒驾,亲友同事、酒店服务人员等都应将这个观念深植于心。只有大家互相尊重谅解,在饭桌上不强行劝酒、灌酒,发现有酒后驾驶苗头的行为及时善意提醒,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酒驾。肖震宇称:“此前我国台湾曾公布规定,强制酒驾者到殡仪馆服务。这是一种生命教育,让酒驾的人能设身处地感受酒驾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