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药师、教授 孙载明
本报记者 董长喜
 
编者按:我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银杏是我国特有的植物资源,既可赏心悦目,又能治病防病。本版将陆续推出银杏系列知识,从多个角度为大家全面解读银杏。
 
银杏,中国人的长寿树
中国是银杏的故乡,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银杏树情有独钟。从现存古银杏树的树龄来看,中国商周时期即有银杏栽植的历史;到隋唐时,银杏已经成为重要的绿化树种,多种植在寺庙周围;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记载银杏栽培技术的文献;到了近代,银杏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银杏树是植物中的老寿星,它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因而寿命极长。一般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开始结果要二三十年,进入盛果期要四五十年。因此,银杏又名公孙树,意思是“爷爷辈植树、孙子辈吃果”。
银杏的种核俗称白果,营养丰富,品味甘美,药食俱佳,为上等果品。据考证,白果在春秋战国时代即被食用。宋代将其列为皇家贡品,元代盛行将其药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银杏的药用价值记述得更为详尽,“核仁甘、苦、平、涩,无毒,熟食益人。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不过,银杏叶制剂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率先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银杏树不但生命力顽强,是长寿之象征,而且其叶、果亦有极高的药用、食用价值,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功效,因而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福树”和“长寿树”。▲
 
全球各国对银杏的研究
由于银杏在传统医药方面的突出表现,科学家们很早就将目光聚焦在它身上。现代研究表明,银杏叶中所含化学成分相当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的有160 多种化合物。早在1929年,日本人首先从银杏叶中分离到一些黄酮类化合物。1967 年,日本人中西香尔教授首先从银杏根皮中分离到银杏内酯,他被誉为发现银杏内酯结构的第一人。中西香尔教授也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银杏叶的现代应用研究与开发始于德国。银杏叶制剂“梯波宁”由德国植物药企业威玛舒培博士药厂于1965年研发出来,这是首次注册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并于1972年申请了专利,其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对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具有显著的疗效。其生产标准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国际银杏叶产品标准。
1969年11月,北京市科委科研立项,进行舒血宁注射液和舒血宁片研究,最早开启了我国银杏叶现代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行业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50%以上。目前我国在银杏叶创新药物的研发等领域已处于先进地位。
198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孙载明开始进行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工作,开发出了银杏叶口服液制剂。银杏叶提取物中有一种物质叫银杏酸,它具有潜在的致敏性,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过敏性皮炎以及意识丧失等,还会引起基因突变、神经损伤等,因此各国药典都对银杏酸的含量有严格地限定。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银杏酸的限量应小于5ppm,与现行版的欧美药典标准一致;而孙载明将银杏酸降低到了百万分之一(即银杏酸≤1ppm),其技术指标远远高于欧盟标准(银杏酸≤5ppm),大大提高了银杏叶制品的安全性。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科雷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银杏内酯B的分子结构。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化学科技飞速发展,发现了不少新的银杏叶化合物。GK、GL、GN、GP 和GQ 等银杏内酯,均是中国的科学家近年来发现并命名的。▲
 
银杏制剂在飞速发展
银杏叶提取物是以银杏叶为原料,采用适当溶剂提取的有效成分富集的一类产品。据统计,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银杏叶制剂。国际市场对银杏浸膏的年需求量为700~1000吨。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以银杏叶提取物作为原料制作的药品和保健品已有几百种之多。我国是银杏资源大国,产量占全球的70%,同时又是全球第一大银杏提取物生产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杏叶的开发利用在国外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我国的银杏制剂市场在1997~2000年曾经快速增长,其中以片剂、注射剂为主导剂型,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等也极具潜力。各种剂型的有效成分多是银杏黄酮和萜类内酯,以提取部位或提取物为多,复方较少。银杏叶提取物为多组分物质,各有效成分之间差异较大,药物的吸收呈现多样性。
银杏叶制剂中以片剂最为常见,也包括分散片、崩解片、咀嚼片等,具有质量稳定、计量准确、生产成本低、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但它在体内崩解缓慢,从而相对起效比较缓慢。普通片剂在存储过程中由于容易受潮会产生崩解迟缓或者不崩解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发出了口腔崩解剂型。
银杏制剂中胶囊、颗粒剂也较多,优点在于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携带、储存方便,质量稳定性好,安全性较高。银杏口服液制剂分散度大、服用方便,但包装体积较大,对携带、存储要求高。
银杏的注射液剂型药效迅速,可定向起效,但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最高。目前银杏制剂的不良反应也以注射液为主,常引起头晕、恶心、过敏反应、咳嗽等。
我国是银杏资源大国,且银杏种植历史悠久,但在银杏提取物市场上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国际竞争力不强。孙载明认为,做好银杏产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国内外市场迫切需要质量标准高、功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提取物制剂。“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高标准的银杏原料(提取物)生产基地,做到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孙载明说。▲
 
银杏制剂在未来
随着制剂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的相互渗透,银杏叶制剂已从传统的口服液、颗粒剂,经历了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普通制剂的发展历程。目前已进入了缓控释、靶向制剂的新阶段,银杏叶粉针剂、银杏叶分散片、银杏叶缓释片、银杏叶滴剂等新剂型不断涌现。
微囊剂型。微囊是一种将囊芯包裹于可形成胶囊壁的物质内,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可以保护囊芯物质不受环境影响,同时能够实现控制释放。采用微囊化技术解决了银杏黄酮难溶于水及强烈味苦的问题。
纳米制剂。随着科技发展,有研究者运用减小粒径的方法来提高溶出,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银杏叶为原料,采用微波萃取、减压浓缩、超音速射流技术喷雾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纳米银杏叶制剂,其颗粒粒径为0.1~200纳米,绝大部分小于100纳米。纳米材料的体表面积大,能够迅速崩解,在水中固体分散好、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效果显著高于传统制剂。
低酸水溶性银杏叶提取物。目前,年过90岁的孙载明教授还在针对银杏叶提取物的低酸水溶技术进行着开发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埋头钻研,他在银杏的提取物技术方面不断突破,多次获得国家专利及各项殊荣,尤其以“水溶性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技术”和“低酸水溶性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两项专利最为突出。“我们的超低酸提取技术已达到世界前列水平,赶超欧盟标准。要让中国的银杏产品,在世界更有发言权。”孙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