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中医师 贾 超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天气变暖,很多人的运动计划提上日程,在“挥汗如雨”中享受瘦身的乐趣。但从中医角度讲,不提倡这种“大汗淋漓”的运动做法。
中医理论中,汗为人体五液之一,属于清液,而并非人体代谢产生的糟粕物质。《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汗是体内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从口入于胃,经过胃腐熟,脾消磨,传入小肠泌别清浊(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糟粕部分下注大肠,部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把水谷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水谷精微由脾吸收,传输到人体不同部位,产生不同营养物质。比如,输送到肺,在心的作用下变为红色,注入脉中成为血;流于皮肤、肌肉、筋骨关节之间为津液,津液通过孙络(人体中络脉的分支)渗入脉中,变赤为血;血、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又互相联系、渗透、转化。汗为津液所化,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输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出于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而成为汗。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故出汗过多会带来很多危害。
损伤津液。津液出于腠理为汗,出汗过多会损伤人体津液,表现为津伤口渴、小便不利等。
津能载气,气随汗泄。出汗要通过气化作用,腠理开泄,出汗过多,人体之气会随汗外泄。暑病气虚,多因暑热开泄腠理,出汗过多所致。临床常见喘促气短、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
血汗同源,血因汗减。出汗过多,人体内的血液随之减少,临床常见身体疼痛、麻木、手足抽搐、心悸目眩昏花等症。
阳由汗亡。汗由阳气蒸化,出汗过多会损伤阳气,临床常见恶风畏寒、手脚冰凉、心悸等症。
阴随汗竭。出汗过多会伤津伤血,损及阴精,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抽搐等症。
卫虚致邪,变生他病。出汗过多,腠理空疏,人体卫外功能减弱,邪气容易乘虚而入。许多人容易外感热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汗后正气虚弱。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包括自汗(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一般情况下是白天出汗过多)、盗汗(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绝汗(脱汗,大汗淋漓)和诸汗杂证等,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阳虚、气虚,盗汗多属阴虚、血虚,治疗上有以下经验和方法。
风邪干卫,汗出恶风,治当疏风祛邪、调和营卫,可在医生辨证体质下服用桂枝汤。
热蕴于内,蒸蒸汗出,有心烦口渴、大便干结等症,治疗应清里泻热,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白虎汤加味。
汗出畏风,一动就出汗,同时伴有面色发白、平时极易感冒者,治疗应以益气固表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加味。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为治“本”之法,大量出汗会伤及人体正气,故汗证治疗又有治标之法。治标为权宜之计,只适用于虚证,可取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倍子配伍使用。古人的做法是,将上述药物研为粉末,以布袋盛之,抹于出汗多的部位外用,可收一时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