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胡国俊
 
随着时代变迁,自 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断变化 ,加上一些医源性、药源性疾病不断出现,人们所患疾病就有着时代的特点。因离古代越来越遥远,先贤们也始料未及当今时空变化及一些病证成因转变,这就促使医务人员要对时代疾病有新的认识,在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纵观近年,大的疫情全球时有发生,如“非典”(SARS)、禽流感、新冠疫情等,临床症状大多来势急、病情重,既有高热恶寒、头身疼痛,又有鼻塞咳嗽、气促咽痛、少汗流涕、口干喜饮、痰黏黄、舌淡红、苔薄白微黄等症。综合分析,此为风寒外束、热毒内蕴所致,既有风寒外袭的实证,又有热毒内蕴肺系的温热证,这就是“温室效应”造成的温毒过盛。加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肥甘辛辣、高粱厚味又不绝于口,而致内热、湿毒偏重,如此“两热兼毒”常袭不衰,加之客邪(人体外致病的各种因素)外袭,故病势急、症状重,病因病机有异于古时单纯的伤寒或温病,需跳出单纯辛温解表、辛凉清泻的治疗思路,另谋出路。因为,辛温解表之伤寒方过于辛热,辛凉清泻之温病方又偏于寒凉,皆不适用。我的临床感受是,以辛散宣透、清热败毒为法效果很好,常配伍的药物有羌活、大青叶、蝉衣、桔梗、杏仁、黄芩、生石膏、葛根、甘草等。
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亦要与时俱进,借用他山之石来打磨“岐黄之玉”,使之更完善。如一些慢性胃痛患者,经长期中西医治疗,在效果不佳的窘境下,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红肿充血水肿,部分地方已糜烂。未经胃镜检查前,大都用清热化痰、和胃降逆的药物治疗,初服可能有效,但对后续治疗是不利的。经胃镜检查后,可将这些慢性炎症伴糜烂的胃脘之痛归属中医“内痈”范畴立论,在原有“清化和降”治法的基础上,给予清热败毒、消痈散结 、活血化瘀之品,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再如糖尿病,按中医消渴病之“三消分型”去论治,疗效均不理想。糖尿病患者并非都是“三多一少”症状,形体丰硕、大腹便便者有之,“三多”不明显甚至全无者也有之。视其脉舌,阴亏内热者并不多见,若仍按“三消”论治,收效甚微。现代人喜食肥甘厚味,加上运动少,导致体内湿浊滋生、络脉瘀阻、损脾伤气者很多,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典型消渴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倒是少见,按其分型处方用药已经不太实用,古籍书中的“三消”病证并非就是现今的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治疗不可仅按消渴病去套证型、论方药了。▲(本文由本报特约记者王胜、陈小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