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 汪 芳 □副主任医师 贾 娜
 
心脏康复是患者在用药、手术治疗后,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尽量恢复到发病前工作、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最新研究显示,2017~2019 年参与门诊心脏康复的患者中,完成24 次以上的康复者仅占 18.7%。可见,八成以上心脏病人康复没跟上,极大地影响了心功能恢复。
临床上认为,心脏康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广义上说,心脏康复属于综合的康复医疗,不仅有助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将急性心梗患者 1年内的猝死风险降低 45%,还能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睡眠、社会等方面达到较好的功能状态。但第 28 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公布的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知调研显示,超八成患者不熟知心脏康复,七成患者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同时,64%的患者曾漏服药物;运动量普遍缺乏,1 个月内经常达到中等强度运动的仅占 23%,运动频率超过 4 天的为 14%;水果、蔬菜和谷物摄入偏少。
我国心脏病人康复未跟上,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心脏康复体系在我国发展了近 20 年,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虽有心脏康复中心 2000余家,但相较于庞大的患者数量,还远不能提供足够的康复位置。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门诊心脏康复,参与率及完成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 二 ,社区康复发展不成熟。 除了康复中心建设未形成体系外,基层也难以有效推广,能服务的人数有限。第三,专业人才缺乏,且多学科合作不够。我国人口数量大,医疗负担重,医生、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数量和质量还无法满足需求。第四,患者康复意识薄弱。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病情进展认识不足,由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就不重视病情,且服药、治疗依从性也较差。
不重视心脏康复,不仅可能加剧患者疾病进程,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生存质量,还会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尽早制定心脏康复计划,由心脏康复专业人员指导,在医院或家中完成运动、营养、心理、戒烟、药物“五大心脏康复处方”。
运动康复。运动康复需要由医生开具处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心肺运动耐力,有针对性地调节血糖、血压、血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等。患者的病情有轻有重,运动应讲究适量。康复早期可遵医嘱从低水平训练做起,使体力逐步恢复到患病前状态 。 康复项目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时间通常在 30~60 分钟左右,频率推荐每周 3~5 次,运动强度因人而异,以微微出汗,稍微感觉有点疲劳为度。心脏康复后期,可做些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等,但要避免竞技性运动。另外,要根据个人能力,定期调整运动方案,避免过度训练。运动中若出现胸闷气短、背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营养康复。心脏病患者通常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除了遵医嘱治疗外,“管住嘴”非常重要。患者可到医院营养科咨询,并接受饮食评估,纠正错误的营养认知,制定适宜的营养康复处方。比如,伴有肥胖问题的心脏病患者,可根据医生给出的饮食和运动康复处方,在 6~12 个月内减重 5% ~10%,体重指数保持在 18.5~23.9,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控制在 90 厘米和 85厘米以下。居家心脏康复患者,至少每 3 个月请医生评估一次营养状态,调整营养干预方案。
药物康复。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长期、规范用药,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可私自停药换药。患者还要定期就诊,请医生评估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情况,以及对药物的认知程度,从而及时调整用药,提升用药依从性。
心理康复。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疾病吓倒。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焦虑、抑郁的患者,他们脾气暴躁、频频失眠、家庭不和睦 ,而这些因素会加速疾病进展。因此,患者在治病的同时还应重视心理康复,可到心理门诊进行心理筛查评估。因疾病导致严重焦虑抑郁的患者,需要请精神专科会诊。轻度焦虑抑郁患者,尤其伴有躯体症状的,心脏康复专业人员可先给予对症治疗和行为干预。
戒烟康复。大量研究发现,吸烟是很多患者预后不佳的因素,特别是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冠脉搭桥患者,以及接受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都必须戒烟。若单纯劝诫没有效果,药物结合行为干预疗法会提高戒烟成功率。建议有心血管病史的吸烟者,使用戒烟药物辅助戒烟,以减弱神经内分泌紊乱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同时,避免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