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主任医师 郑 刚
 
白蛋白尿不仅是肾脏损害的标志,也是肾脏疾病进展的一个标志物。持续性蛋白尿将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许多临床试验都在寻找降低蛋白尿的药物和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ARB,即沙坦类)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即普利类)是降低蛋白尿的主要治疗选择。但韩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只有沙坦类药物能够改善蛋白尿。
这项研究发表在《基础临床药理学毒理学》杂志上,纳入了 1475 例有蛋白尿的患者,比较了普利类(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咪达普利和莫西普利)和沙坦类(包括坎地沙坦、缬沙坦、非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替米沙坦和依波沙坦)改善蛋白尿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普利类治疗的患者蛋白尿无显著变化,接受沙坦类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明显改善,尿液转为正常的患者明显增多,但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进一步分析发现,并非所有沙坦类都有相同功效,只有厄贝沙坦和坎地沙坦可以减少蛋白尿。坎地沙坦改善了 60 岁以上患者的蛋白尿,厄贝沙坦改善了肾小球滤过率小于 60 的患者的蛋白尿。这项研究表明优化沙坦类药物选择的重要性,医生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器官特异性特征。
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沙坦类药物是各国最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其原因可能是普利类相对副作用(如咳嗽等)更多。沙坦类药物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机制,即阻断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具有类似的降压作用。但由于各种 ARB 分子结构的微小差异,每种沙坦又有不同的结果。现有证据显示,缬沙坦在减少心室肥厚、防止冠状动脉收缩和再狭窄方面表现优于氯沙坦,但在抑制血小板活化方面表现较弱;氯沙坦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除了用药,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也被认为是减少尿白蛋白泄漏和延缓肾损伤的核心策略。荟萃分析显示,无论干预措施如何,蛋白尿改善与肾保护之间存在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