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Covid-19)之后。在正规部门工作的劳动力比例尚未完全恢复如初。
根据中央统计局(BPS)的数据,截至2024年2月,正规部门的工人比例为40.83%,即5805万人。如果仔细比较的话,正规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与2023年底的情况相差不大,占总就业人口的40.89%。
2020年全球卫生危机爆发期间,正规部门的工作者人数急剧下降,比例仅39.53%,低于佐科威总统执政期间最高的、2019年的44.12%。
正规劳动者比例向非正规部门的转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人们选择自主创业,创造新的商机,开辟就业机会;其次,许多行业或业务领域终止雇佣关系(PHK)。
上述第二种情况似乎正在印尼蔓延。行业对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然很弱。不少企业在遭受疫情冲击后,仍在努力恢复业务。
企业界人士也无法否认目前的正式就业危机,他们认为国家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支持不力是其中一个原因。
那些流入国内的投资更多地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在吸纳正规就业人员方面缺乏弹性。
非正规部门劳动力人数的膨胀带来各种风险,比如导致国内工业竞争力日益削弱,制造业生产力有限。
此外,非正规工人比例不断增加,他们在社会保障计划中缺乏自主性,可能会扰乱未来与健康和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结构。
再加上许多非正式部门的活动,都不在税收或影子经济的范围之内,从而进一步侵蚀国内生产总值。
在今年发布的2023年第二版《经济、金融和财政评论》(Economic, Financial & Fiscal Review)报告中,财政政策机构指出,影子经济呈增长趋势,这与非正规工人的比例不断上升相一致。
政府可能会为其稳定的经济增长率感到自豪。然而事实是,国家发展计划局(Bappenas)提供了各种说明,指出国内经济结构仍然基于低附加值的部门。
此外,一些被吸纳的劳动力是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和服务部门。
国家发展计划局也注意到制造业部门的贡献在减少,甚至存在早期去工业化的迹象,如从2005年的27.4%下降至2022年的18.3%。同时,2005年44%的农业劳动力下降至2022年的28.6%,并没有被制造业劳动力贡献的增加所抵消,因制造业劳动力部门的贡献增加仅从2005年的12.7%上升到2022年的14.2%。
本报呼吁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制定国家就业结构的未来。需要通过提供充分的市场保护,加大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行业的激励支持。
必须加强通过培训活动提高劳动力技能的计划,并提供可衡量的产出,而不仅仅是一个基于技术的装门面培训活动,无助于解决工业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