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梅凌云 □主治医师 吴丽莎
徐文婷 文 □马宏亮 绘
 
作为动物在自然界存活最要紧的感觉之一,嗅觉能分辨食物是否腐败、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有助趋利避害。相较于大多数哺乳类动物,人类的嗅觉算不上灵敏。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对嗅觉的生存依赖没那么强了,嗅觉便在长期进化中渐渐变弱。即便如此,人类的鼻子仍可以至少分辨出1万亿种气味。
我们日常生活中闻到的每种气味,都由不同比例、不同成分的气味分子组成,比如,玫瑰芬芳的气味中就包含了上百种气味分子。当气味分子随着空气被吸入鼻腔后,会接触鼻腔上部的嗅区黏膜,并溶解于其中。黏膜中埋着许多嗅细胞的“ 触 手 ”——嗅纤毛,其表面有受体蛋白,每种受体蛋白只能与特定的气味分子结合。当气味分子找到“命定”的受体蛋白后,便会“唤醒”嗅细胞,启动嗅觉反应。
苏醒后的嗅细胞会将“接头成功”的消息转化为电信号,使其顺着细胞另外一端的嗅神经纤维,穿过筛骨上的小孔,抵达位于大脑前端的“中继站”——嗅球。在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种电信号汇集于嗅小球,“整队”后再传给大脑皮层。大脑会对不同气味分子引发的电信号进行“解码”,分析其组成比例,完成嗅觉的主观识别。
尽管人类只有400-1000种气味受体,但不同配比的气味分子可以混合出很多种气味,只要两种气味混合物重叠率低于51.17%,大多数人都能分辨出来,据此估算,人类能够辨别约1万亿种气味。不过,不同的人闻同样的气味,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觉,比如有人认为螺蛳粉气味鲜香,有人却觉得臭烘烘。这不仅是因为每个人的气味受体存在差异,还与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有关。大脑中,嗅觉系统和负责情绪、记忆的边缘系统(包括海马体、杏仁核等脑区)高度重合,边缘系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嗅球的投射,这使得气味很容易成为情绪性记忆的触发线索。与特定气味有关的记忆可以保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受情绪体验的影响,人们就会为这些气味打上“好恶”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嗅区黏膜只占成人鼻黏膜的1/3左右,平静吸气时,只有5%-10%的空气能到达嗅区;用力吸气时,由于气流加速,到达嗅区的空气增加,因此有助于识别气味;而当上呼吸道发生感染时,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气流受阻,气味分子不能顺利到达嗅区黏膜 ,就会导致嗅觉减退或缺失,去除病因后一般都能恢复正常,但若阻塞时间过长,神经末梢变性,即使去除阻塞因素也难以复原。此外,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也对嗅觉敏感度有很大影响。
不同于视觉和听觉,人若失去嗅觉对基本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也不算很痛苦,但会闻不到饭香四溢,进而食欲下降,错过所有能被气味唤起的美妙记忆,无法辨别变质的食物甚至泄露的煤气……为了避免这些缺失、遗憾及危险,我们应注意呵护脆弱的嗅觉,比如避免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尽量不吸入刺激性气体;不要挖鼻孔,有鼻涕时应及时清除,恢复鼻腔的通气功能;可以定期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出现鼻腔不适感时,应及时就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