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市场潜力大 消费需求有待激发 实用性能亟需完善
-
受访专家: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 贾大成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黄伊婷
后疫情时代,国家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储备包含口罩等在内的应急救助箱。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开始接受这个概念,并带动急救包、防护服、口罩、绷带等各种急救预防医疗用品销售上涨。各网购平台的急救包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不等,部分店铺的销量过万。
急救包里应该有啥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急救包是一种常见的应急物品,用于处理紧急情况下的伤病。它起源于战场救护,军队为救助战场上的伤员,会准备一些简单的急救用品,以便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急救物资的概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今,急救包按用途可分为车载急救包、各种工作场所(如车间、工地、矿山、体育场馆、健身房、办公室等)用的急救包、户外急救包、家用急救包等,其中较常见的是车载急救包和家用急救包。
值得注意的是,急救包与应急包有所区别。应急包主要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而准备,急救包则是专门用于处理伤病的工具,主要包含基本的医疗用品和急救用具。日常生活中,我们遭遇大型自然灾害的几率较低,但面临各种紧急情况,如意外伤害、突发疾病等的可能性较大,急救包的普及性也就相对更高。
贾大成介绍,基本的急救包应包含以下物品:消毒用品(如酒精棉片、碘伏)、创口贴、三角巾、夹板、敷料、绷带、止血带、生理盐水、急救手册等。这些物品可用于伤口的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急救。同时,根据个人需求和特殊情况,也可以在急救包中添加常用药物,如解热止痛药、硝酸甘油等。
国内需求尚未彻底激活
当前,国外的车载急救包市场已十分成熟,一些国家对急救包的配置采取了强制性措施。例如,德国政府立法规定,每辆汽车出厂必须强制配备急救包和反光背心 ;美国及加拿大法规规定,在车站、码头、大型服务型企业的营业网点、公共交通工具和工作场所必须配备急救包。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庞大人口基数的加持,不难预见,我国急救包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贾大成说,但作为急救包出口大国,国内急救包市场的需求仍未被彻底激活。
由于未对车载急救包作出硬性规定,我国居民家用车上配备急救包的很少。家用急救包方面,虽然大多数家庭备有简单的家庭药箱,内有感冒药、止疼片、口罩、碘酒等医疗用品,但拥有急救包、急救箱等较为完备急救物品的家庭仍是少数。各类电商平台上的急救包品牌众多,但除少数几种销量过万,其他多数产品的销量并不高。
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急救包出口额为 1.76 亿美元 ,2004 年 至 2018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 34.94%。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急救包出口国之一。然而,中国急救包市场环境尚处在培育阶段,具体表现为总体相关企业不多,公司体量普遍较小,反映到产品上就是物品东拼西凑、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出口海外成熟市场的能力。
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是关键
贾大成认为,急救包市场发展不足,归根结底是由于公众缺乏急救意识,以及对急救包的足够认知。据媒体报道,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不到 1%,而德国能达到 80%,法国为40%。
贾大成提供了一组数字:院前急救案例中,70%发生在家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 5%发生在医院。我国有 4 亿多个家庭,而各种需要使用急救包的意外伤害更多发生在户外,说明交通工具及公共场所也都必须配备急救包,如此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应当也必将带动急救包市场的增长。但贾大成强调,如何通过树立全民急救意识、提升急救包认知度来激活市场,还需政府、企业、媒体、医护人员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政府加大对急救包市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低相关手续费用等措施,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加强技术研发,降低急救包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针对当前公众急救意识薄弱的现状,还应加大对急救包的宣传力度,组织进行急救培训和急救包使用技能培训,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为除了配备急救包外,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急救用品也是关键。
企业完善急救包产品种类和功能。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可以开发多种类型和规格的急救包,以满足不同场景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提升急救包的功能性,增加一些常用急救工具和药品,使其更具实用性和便捷性。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确保急救包产品质量合格和供应稳定。
贾大成最后表示,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相信我国急救包市场的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4 亿家庭都重视“家庭急救培训、急救物资配置”的畅想或许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