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李杨帆 □焦睿珉
 
传说在古代,有的医生不用针药,音乐也能治疗疾病,所谓“一曲终了,病退人安”。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由此可见,音乐与药物、治疗有着天然的联系。古代音乐五音疗愈,即通过用不同音阶音色来影响情志,从而作用于五脏,改善健康,是为“中医五音疗法”。本文请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医师为大家讲解“中医五音疗法”。
1.什么是中医五音疗法?五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指古人对五声阶名的称谓,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对应到人体内相应的脏器,就是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从而将五音与五脏紧密联系起来。
2.中医五音疗法有何渊源?五音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4000多年前,古埃及就运用音乐为患者减轻疼痛,称“音乐是灵魂之药”。在中国,对音乐治疗功效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提出了“五音疗疾”。《灵枢·五音五味》详细论述了宫、商、角、徵、羽等五种音阶调治疾病的理论,并把五音归属于五行,不同的音阶有不同的作用。汉代《史记》记载:“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左传》上也记载了秦国名医“医和”论述音乐与疾病的关系,认为音乐像药物一样有五味,正确享用音乐有益身心健康。音乐最初作为养生、防病、怡情的手段,逐渐发展到一种治病疗疾的方式。
3.中医五音疗法有哪些作用?古代中医认为如同药方配伍一般,中医五音疗法中乐器的搭配、音调的变化,与情志、脏腑之气产生共鸣,达到畅通经脉、振奋精神的效用。
现代医学理论则认为,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从而对人体进行调治。
4.中医五音疗法如何应用?中医五音疗法是疗愈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当人们处在病痛中时,也许一段悦耳的音乐就会极大地疏解紧张情绪,缓解身体疼痛,安抚心灵。大家可根据以下介绍,自行聆听相关的乐曲。
角音入肝。角音条畅平和、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对应五脏之“肝”,可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用以治疗肝气郁结、易怒暴躁等肝胆疾病。以角音为主的音乐有古箫、竹笛和木鱼等演奏的悠扬舒畅之曲,如玉屏萧笛。
徵音入心。徵音旋律热烈明快、轻松活泼,具有“火”之热情奔放,主入“心”,可用于治疗伤心所致的心气不足、心神涣散病症。以徵音为主的音乐主要为古筝等丝弦乐器演奏的清脆悦耳之曲。
宫音入脾。宫音悠扬沉静、淳厚庄重,如“土”般宽厚包容,入“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可治疗思虑过度导致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以宫音为主的音乐主要有埙、笙等乐器演奏的浑厚低沉之曲。
商音入肺。商音高亢悲壮、铿锵有力,如“金”般肃杀、萧瑟,对应“肺”脏,可治疗过度悲伤所致的肺气虚弱、肺失宣降所致病症。以商音为主的音乐昂扬雄浑,主要是用磬、编钟等金石类材料制作的乐器演奏。
羽音入肾。羽音风格清幽柔润、凄切哀恋,如水般婉转流淌,对应五脏之“肾”,可引阳入阴,治疗恐惧引起肾气虚弱、肾不纳气所导致的病症。以羽音为主的音乐旋律比较哀婉柔和、苍凉柔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