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疫苗 全球与国家自主权博弈
-

5月9日,印尼卫生部长布迪•萨迪金(中)与相关官员在雅加达东区共同启动“强化结核预警乡村行动”。
【本报讯】疫苗不仅是公共卫生工具,更是权力与影响力的杠杆,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尤显重要。疫苗分配史揭示,具备强大生产创新能力的国家往往掌控疫苗命脉,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鸿沟加剧。这一现象凸显印尼等国实现疫苗自主的重要性——不仅是保障国民健康,更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选择。
通过构建本土疫苗产能,印尼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更能为区域乃至全球卫生安全注入稳定性,减少可能干预本国卫生政策的外部依赖。这一自主化进程折射出平衡全球权力格局的努力,确保公平与团结成为应对共同卫生挑战的基石。
印尼结核病防控:站在十字路口的考验
面对仍是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结核病,印尼正处于关键转折点。作为全球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结核病负担国,防控形势异常严峻。2025年数据显示,印尼每年新增106万活动性病例,致13.4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小时14人殒命。卫生部统计显示病例分布存在显著性别与年龄差异:男性49.6万例,女性35.9万例,儿童13.5万例。
耐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仅为51%(2022年数据),远低于世卫组织80%的全球目标。敏感结核病治疗虽达85%成功率(接近世卫90%目标),但社会污名化仍是主要障碍——多数患者因惧怕排斥而隐瞒病情。
沿用逾百年的卡介苗(BCG)仍是印尼基础免疫计划组成部分,其对儿童重症结核保护效果显著,但对青少年及成人防护力有限。世卫明确指出不推荐成人接种该疫苗,因其预防成人肺结核效果微弱。
新型疫苗研发:希望与挑战并存
葛兰素史克研发、盖茨基金会资助的M72/AS01E疫苗正在印尼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纳入2万名受试者,作为覆盖南非、肯尼亚等五国的全球研究组成部分。初步数据显示,该疫苗对潜伏感染者三年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的预防有效率达50%,但其通过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的机制尚未获临床验证。预计2028年上市,较此前预测提前。
盖茨基金会对印尼结核疫苗试验的资助功不可没,但长期成功仍系于本土疫苗自主生产能力。作为东南亚最大疫苗生产商,Bio Farma有望在M72成功验证后成为重组蛋白结核疫苗生产主力。其与盖茨基金会及政府的战略合作,正为疫苗公平可及铺路。
尽管mRNA技术在新冠疫苗中表现卓越,但印尼尚未将mRNA与CRISPR结核疫苗研发列为优先方向,当前聚焦于M72等重组蛋白疫苗。强化高校与科研机构协作的本土研究,成为突破mRNA/CRISPR技术成本与设施瓶颈的关键策略。
2030消除结核计划:多维攻坚
普拉博沃政府将结核消除列为国家优先事项,通过将结核疫苗接种纳入免费体检计划,并启动乡村基金支持筛查、营养援助及患者居所改造。以社区为核心的反歧视运动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同时提升公众早期管理意识。
印尼的结核防控是场持久战,需本土科研、全球慈善力量与国家战略的三维协同。盖茨基金会或可成为新疫苗研发催化剂,但最终成功仍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本土产能提升及社区卫生体系强化。通过有效协作,2030年消除结核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可实现的战略目标。(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