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印尼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和经济学家,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修正与制衡贡献卓著。资深华裔经济学家、政治家郭建义(Kwik Kian Gie)于周一(7月28日)晚与世长辞,享年90岁。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对郭建义的逝世表示哀悼,多位政要也纷纷表示哀悼。
郭建义留下了哪些思想遗产?他关于经济主权重要性的论述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他始终强调要避免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外债,以免在政治上受制于西方势力,因此必须警惕外债陷阱。他曾犀利批评政经寡头集团,更因公开抨击依赖国家许可证却损害民众利益的“黑色财阀”引发轰动。
郭建义1935年1月11日出生于中爪哇省帕蒂县朱瓦那小镇,先后在印尼大学和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他不仅从事写作与商业活动,更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其政治生涯横跨国会议员、国家发展规划部长(2001-2004年)到经济、金融与工业统筹部长(1999年10月-2000年8月)等多个要职。他1987年加入印尼民主党(PDI),后代表该党担任人民协商会议工作机构成员。在梅加瓦蒂担任党主席期间,他兼任中央理事会主席及研究与发展机构主席。印尼斗争民主党(PDIP)前身是印尼民主党。
 
经济风暴中的改革旗手
1999年10月29日受命时,印尼经济仍深陷1998/1999年金融危机的泥潭。1998年经济萎缩13.3%,在郭建义等经济团队努力下,1999年实现0.79%增长,2000年增速回升至4.92%。他领导印尼经济应对了汇率暴跌、巨额外债(含国企与私企债务)、银行系统脆弱性、贫困与失业激增等挑战,使通胀率从1998年10月79.41%的峰值降至2000年1月的0.28%。
1999-2000年的经济政策聚焦宏观稳定:将汇率维持在7000-9000印尼盾/美元区间,通过流动性管控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抑制通胀。其他措施包括通过发行资本重组债券继续银行资本重组计划,强化国家银行重组机构(BPPN)处理不良资产能力,以及问题银行清算与银行业监管收紧。
 
与IMF的激烈博弈
瓦希德政府继承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严峻经济挑战。为维持经济稳定与投资者信心,政府延续了与IMF的结构改革合作。但在1999年底签署第九份意向书后,印尼与IMF关系日趋紧张。时任经济统筹部长郭建义公开质疑IMF政策方向,批评其推动的国企私有化、银行业重组和预算赤字削减过于激进,忽视国内脆弱的经济状况。
郭建义多次在媒体强调,私有化绝非简单的资产出售,在压力下进行只会导致估值过低而非效率提升。他还指出IMF推动的金融领域去监管等自由化措施与印尼产业复苏阶段脱节。尽管充满批评,因受430亿美元援助贷款约束,政府仍形式上执行IMF建议至2000年代初。但随着多位部长公开表达不满,雅加达与华盛顿关系持续恶化。
 
郭建义的批判性思维
郭建义以敢于批判国家政策著称。其著作《政治经济政策与理性的丧失》堪称思想遗嘱:主张国家治理应基于独立理性思维和人民立场,而非屈从外部压力或短期政治算计。书中揭露诸多经济决策如何违背基本经济逻辑,损害国家主权与人民福祉。
他特别批评印尼政府对IMF和亚开行等机构的过度顺从,指出外援实为债务陷阱,使印尼丧失经济自主权。书中还剖析了燃油价格政策与能源补贴的谬误,揭露政治化施政的弊端,认为充斥政党干部而非专业人才的内阁是经济政策失当的主因,呼吁回归技术官僚治理。
在《印尼控诉第二卷》中,他曾严厉批评前副总统布迪约诺过度奉行新自由主义。针对印尼银行流动性援助(BLBI)政策,郭建义持续抨击该计划中高达144.5万亿盾的紧急贷款存在大规模滥用。他揭露1998年后以国债进行的银行资本重组实际使本应承担金融系统崩溃责任的财阀获利。任内他推动国家银行重组机构提高资产处置透明度,敦促司法机构对BLBI资金流向开展法务审计,但遭遇重重阻力。(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