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赖巧珍
 
开栏的话:人性中一些隐秘的角落,也许会在特殊的情境中显现。为此心理学家设计了许多旨在洞察人性、反映社会现象甚至改变观念的实验。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选择一些经典实验予以介绍,提升读者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解。
人在黑暗的掩护下,或许会变得反社会。
实验:197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埃德·迪纳等研究者在万圣节之夜开展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这个研究共有1352名儿童参与,他们被安排走访了西雅图市 27 个不同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内部布置都是相似的:门口有一张矮桌,桌子的一边放着小糖果和 5 美分硬币。在这个号称“不给糖就捣蛋”的万圣节夜晚,孩子们被随机分配到“单独行动组”和“群体行动组”。在每个家庭中,都有不同的女主人友好地跟孩子们打招呼,称赞他们的服饰。
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女主人询问了儿童的姓名和住址,并向儿童重复了这些信息。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儿童没有被问及姓名和住址,保持了匿名性。随后,女主人告诉这些儿童每人只能拿一颗糖果或硬币。在第三种条件下,女主人宣称,如果有人偷拿了更多的糖果或硬币,那群体中最小的孩子将对此负责。在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条件设定后,研究者通过监控观察儿童的行为,并记录他们拿走了多少糖果和硬币。
结果发现,各种情况下,都有偷拿糖果或硬币的孩子,但是不同的条件设定下,偷拿的程度不一样。具体来说,只有 8%的儿童在独自一人时会偷拿;到了个人匿名或作为群体成员活动时,21%的人会偷;而当作为群体成员且匿名时,这一数字飙升到57%;如果孩子在群体、匿名且可以免除责任的情况下,80%的孩子会动坏念头,偷拿更多硬币或糖果。可见,当一个人匿名且隐藏于群体中,还认为自己可以逃脱责任时,他很大可能会做出不轨的行为。
研究者认为,当一个人躲在暗处,如匿名或隐藏在群体中时,他的生理唤醒水平会更高,越发受到高昂、冲动的情绪控制,降低自我意识和自制力,还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行为,容易冲破道德束缚,做出破环性行为。比如有调查研究发现,乔装打扮与更严重的伤害和更大范围的袭击有关;2003年北爱尔兰的暴力攻击中,40%以上的案件行凶者都戴了面具;现代的网络暴力也是典型的例子,匿名让网友享受“自由”“解放”“不负责任的愉悦”,同时放大了阴暗面,助长了恶意的宣泄,让语言攻击更放肆。
启示:最隐蔽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大庭广众之下谨慎行事并不难,难的是独处或无人认识自己时,还能小心谨慎 ,规规矩矩 。 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追求“ 慎独”,保持真诚、表里如一,时刻做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不在暗处做“蒙面的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