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生命时报记者 施 婕
 
五一假期刚和“旅游搭子”一同从人流如织的大明湖畔归来,工作日又迫不及待投入“ 饭搭子 ”和“八卦搭子”的怀抱;到了休息日,先和“健身搭子”去出出汗,然后,与一周前约好的“游戏搭子”加入一场刺激的剧本杀……这是上海白领小徐最近的生活轨迹。其中,“搭子”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高频词汇。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关系,“搭子”正在全面占领年轻人的社交生活。
“搭子”原指搭档、协作的人,现多指在某个领域和自己搭伙的人。“以达成共同目的为诉求,集中在生活工作上的某些细分领域,可作为亲密关系的平替,可‘搭’的内容包罗万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认为,这个网络对于“搭子”的定义,充分诠释了其特征 :一是目的性,“搭子”的出现首先源于共同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找一个人,一起完成某件事。二是垂直性,“搭子”的出发点是人们在某个细分领域的志同道合 ,比如最早出现的“ 牌搭子”,在吴语里就是指一起打麻将的“麻友”。三是亚亲密性,年轻人通常用“同事以上,朋友未满”来形容“搭子”关系,比如上班网聊搭子,上班摸鱼时聊得热火朝天,下班立马进入失联状态,这种相互陪伴但又互不打扰的状态,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四是多元性,从常见的“饭搭子”“健身搭子”“学习搭子”“游戏搭子 ”到专注个性需求的“ 养身搭子”“迪士尼搭子”,甚至极其冷门的“午睡搭子”“第二杯半价搭子”“签证搭子”都能“搭成一致”。
国内某媒体发布的《2023 搭子社交小报告》显示,在收集的1431 份问卷中,95.8%的受访者表现出了对这种陪伴型社交的需求;今年,超过一半的人拥有至少一个搭子。另一项相关调查显示,82.4%的人都有至少一个饭搭子。报告还指出,“搭子”来源比例最高的是同学或同事,占 84.4%,其次是朋友,占 48.1%,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各占 15%左右。大部分“搭子”本身是工作学习在一起的人,在某方面有类似的喜好和需求,容易一拍即合;还有的是原来不太熟,但有合作关系,通过一次朋友圈发文或点赞发现对方也是某些活动的爱好者,就可以“搭”上线;也有“网络一线牵”的,在社交网络上寻找“陌生搭子”。通过记者的小范围调查,最常见的几类“搭子”,仍旧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饭搭子”“出游搭子”“健身搭子”以及“游戏搭子”。
不仅涵盖生活方方面面,还在人们身边高频出现,“搭子”究竟折射出当下人们社交的什么状态?
想要情感寄托但不要人情压力。“将生活中各个维度的活动进行切割,分发给不同的人,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去完成,也不愿独自行动。‘搭子’是人们在人际关系疏离的当下所寻求的一种情感解药。”汤永隆表示。社会高度分工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稀松,网络社交的普及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很多人缺少亲密的友人,即使有好友,也希望保持一定的界限,因为享受亲密的同时也意味着付出,有维系感情的压力。相较之下,“搭子”是一种单次的、暂时性、低成本、低风险的社交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陪伴的需求,又不用太费神。汤永隆认为,“人们通过‘搭子’找到了心理需求的平衡——寄托了情绪价值,又保持了独立的私人空间。”
爱好多样化催生同伴的多样。亲密如家人好友,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与我们的喜好、乐趣保持一致。对于亲朋不感兴趣的活动,我们无人分享时,就会主动寻找伙伴。当下的年轻人休闲娱乐活动多姿多彩,爱好各有不同,有时能“说上话”“懂我的梗”的人并非亲近的人,各种类型的“搭子”也就应运而生。
亲密关系的一种中间形式。“搭子”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下,“搭子”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段崭新的亲密关系。“‘旅伴’变‘伴侣’,‘饭搭’变‘挚友’,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常有发生。”汤永隆说。前不久,“ 饭搭子离职了是种什么体验”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人表示“工作苦可以坚持,饭搭子没了是真的会伤心”。越来越多的搭子,都是从“精准”陪伴开始,慢慢进入彼此的生活。这种交友新模式,恰好符合了“先志同再道合”的交往过程。
对于那些几乎没有人际交往圈,对打扰他人存在深深顾虑,或对周遭时刻保持警惕的人,“搭子”可以作为“搭讪”的基石。在汤永隆看来,“搭子”的出现为那些社交不足的人群创造了更多建立新关系的机会,可以积极看待“搭子社交”并参与其中。建立“搭子”关系前,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要过分依赖“搭子”关系,不深交的情感易带来空虚感;在确认“搭子”关系安全可靠后,不要过于拘谨和严肃,放松心态,享受社交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