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不是骗自己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 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研究者在美国一个名叫霍桑的工厂做了一个研究,本来目的是看照明灯亮度与工人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却很意外:无论把灯的亮度调高或调低,研究期间工人的产出都有所提高。研究者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在于工厂的照明条件,而是工人从这些“现场研究”中感受到了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即便他们并不知道领导是否真的关注自己,但这种心理暗示,让他们愿意更努力地工作。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霍桑效应”。
类似的暗示效应在教育中也发挥作用。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他们先给某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做了一些测验,然后告知老师说班上有几个学生“智力超常,很有前途”,其实研究者完全是随机说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再来学校考察,发现那几个被标记为“出类拔萃”的孩子,不仅学业能力提高了,其他方面也有所进步,真表现出了几分“出类拔萃”的样子。进一步观察发现,也许是老师对学生明里暗里的态度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老师们可能会对所谓“智力超群”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即便不是很明显,但学生也能感受到“特别对待”,产生了积极暗示,激发了潜力。
暗示不仅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源于自己。我们平时的自我对话中,就隐藏着许多自我暗示。比如,面对压力事件时,有些人会习惯性地产生负面想法“又要完蛋了”“我总把事情搞砸”“我不行”“这太糟糕了”。这些念头或口头禅也许是下意识出现的,在大脑中只是一闪而过,但都会被大脑捕捉到,神奇的是,大脑很可能做出“与之匹配”的反应,并带来“与之匹配”的结果,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你真的“搞砸了”。相反,如果能采取积极的自我对话,如“我确实面临了一些挑战,但是没关系”“我愿意尝试”“我能行”等,就像受到了领导、老师的关照,这样的信念能激发潜能,随之带来积极行为,最后促成积极结果。有人说,这不就是自己骗自己吗。与其说是欺骗,不如说是给大脑和心理传递正能量,看到事物的积极面,是一种理性的乐观。
既然自我暗示有这样巨大的影响,我们就要做自己的积极关注者,把暗示利用起来。一是重复,信念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给自己输送积极的话语,才有可能慢慢变成自动化的思想,可以经常对自己说鼓励、认可的话;二是想象,比如再次遇到焦虑的场合时,自己是如何从容应对的,想像得越具体越好,这种正面的“幻想”,能减少自己吓自己的暗示;三是“拨乱反正”,内心一旦出现自我打击的暗示时,立马用积极语言覆盖,长此以往,能矫正下意识的负面情绪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