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伤身要看类型 家电带电磁辐射,一般无害;核污染水含电离辐射,达一定剂量会损伤血液、视觉、生殖等多系统
-
受访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罗全勇 □主治医师 沈晨天
生命时报记者 田雨汀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让“辐射”这一名词再次走进大众视线。提到辐射,许多人可能会想到微波炉辐射 、CT 检查辐射等,却不了解它们与核污染水产生的辐射有何区别。
辐射分为两类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罗全勇表示,电离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X 射线、γ射线、质子、中子等,由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产生或机器设备产生,能量相对高,足够强度下能穿透人体,部分被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但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 非电离辐射(也称电磁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微波、无线电波等,可由手机、电视、微波炉等发出,能量较低,一般对人体无害。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沈晨天介绍,电离辐射来源包括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一些天然辐射源,如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等。人工辐射大多来自医学诊疗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和仪器 ,如诊断性放射性核素氟 -18、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碘 -131等,以及正在运行的 CT 仪(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X 射线机、PET-CT仪(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等。此外,如果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人体也会成为放射源,不断向外界发射射线。
至于日本此次排放入海的核污染水,沈晨天表示,这其实是含有放射性核素的污水,会产生电离辐射,核泄漏事故中产生的高放射性废水、与核燃料直接接触的冷却水等都属于核污染水。相比于核电站日常运行产生的核废水,核污染水发生放射性危害的风险更大。据报道,日本核污染水含氚、碳-14、碘-129 等 60 多种放射性核素,其中很多尚无有效处理技术,一旦在人体累积到一定剂量,就会在体内不断发射多种射线、产生辐射。辐射剂量超标,便会对人体产
生损害,引起慢性放射病,甚至致癌。
电离辐射损伤各系统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反应堆爆炸引发大火并喷出大量放射性灰尘,所释放的辐射剂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岛原子弹的 400 倍以上。外泄的辐射灰尘随大气飘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以核电站为中心 30公里范围内的几十万人全部被迫搬迁;17 万受到超量辐射的人在事故发生后十年内死亡,20 万参加抢救工作的人需终生跟踪监护;受到碘-131 等放射性核素影响,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儿童罹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快速增加。有科学家预测,核辐射对当地人的影响将长达几个世纪。
“电离辐射与细胞相互作用,会导致细胞受损或死亡。”沈晨天介绍,电离辐射给人体带来的影响可归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导致大量细胞死亡,使器官组织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损伤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成正比,白内障、皮肤损伤、生育能力损害等都属于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包括辐射引起的癌变、遗传效应等,严重程度不受辐射剂量影响,但概率随剂量增大而提高。
人体 DNA 在面对电离辐射时异常脆弱。电离辐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使体内的 DNA 等生物分子被电离、激发,进而发生改变或被破坏。细胞虽存在 DNA 损伤修复机制,但修复需要一定时间,如果长期持续或短期大剂量受到辐射,可能导致 DNA 发生不可逆断裂。此时,DNA 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再完整,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将死亡或被清除,不能再增殖形成新的组织。
电离辐射在人体起作用后,血液系统受损,将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减少,引发抵抗力降低、血管破裂出血等;视觉系统受损,将导致眼睛晶状体混浊,造成严重白内障;生殖系统受损,将导致精子质量降低,性功能减退,孕妇流产或胎儿畸形等。当电离辐射剂量进一步增加,消化道和中枢神经也会受影响,使人在短期内死亡。此外,受损的遗传物质可被传递下去,导致基因突变、发生癌变,引发的局部损伤或全身性疾病,或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出现,可能导致肿瘤、白血病、反复感染、贫血和溃疡等。
相比于电离辐射,由手机、微波炉、变电站等发射出的电磁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沈晨天表示,这类辐射不会损伤 DNA,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对公众所受的全部电场、磁场、电磁场照射有严格规定,正常使用电子产品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不过,电磁辐射携带的能量可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若人体接触到能量较高的电磁辐射(如运行中的微波炉内部),可能发生烫伤等热损伤。
持续关注日本核污染水
排海影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进程可能持续数十年,海产品受影响后,部分消费者担心“核从口入”。对此,沈晨天表示,核污染水中残留的碳 -14 半衰期为5730 年,碘-129 半衰期长达 150 万年,可在大海中长期存留,经海洋生物链的富集浓缩进入人体。海中的放射性核素可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内照射,若超过安全剂量,就可能对人体产生损害。为防范核污染水排海可能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我国海关总署于 8 月 24 日发布公告,宣布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市场监管总局也于 8 月 25 日宣布,严禁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使用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加工食品、制作餐食或进行销售。
但谈“核”色变尚无必要,“因为每个人都身在‘辐’中。”沈晨天解释,从土壤、岩石、食物、水源到空气,一个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剂量约为 2.4 毫西弗,相当于 3 万根香蕉的辐射量(香蕉中含钾-40,可产生非常微量的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并无影响。普通人可能在医学诊疗过程中接触辐射,但一般是为了帮助确诊或治疗疾病,若因辐射放弃检查治疗反而得不偿失,遵医嘱控制好 X 光、CT 等放射检查次数即可,近期接受过相关检查可提前和医生说明。罗全勇强调,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因工作性质与辐射源接触的人群,如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医疗工作者,高校、科研院所及工业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等。这类人群应严格遵循相关辐射防护规定,通过提升个人操作水平、在工作场所配备报警仪、佩戴个人辐射剂量计等措施降低危害。
沈晨天提醒,近期流传的防辐射做法或所谓的防辐射产品,大部分都无法真正起作用,不当操作还可能危害健康。比如有人声称,碘盐中的碘可提前“占据”甲状腺,阻止碘-131 等放射性核素的吸收。理论上确实可以防辐射,但 3 公斤食盐才相当于 1片碘片,靠吃碘盐防辐射很难实现。直接服用碘片也不可取 ,沈晨天介绍,碘化钾片等碘片是治疗药物,盲目自行服用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紊乱。此外,市面上售卖的防辐射服、防辐射毯、防辐射帽、防辐射贴等多为营销噱头,大部分仅针对伤害性不大的电磁辐射,对真正应该防的电离辐射反而没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