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学科带头人 梁雪芳
生命时报记者 施 婕
 
更年期是女性从育龄期步入老年期的过渡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在这一时期,女性会出现绝经以及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很多女性将更年期视为人生急转直下的开始,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更年期甚至成为困扰女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学术带头人梁雪芳教授从事30多年妇科临床与教学研究,在她看来,更年期管理对每个女性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医看来,更年期与肾气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女性的一生由肾气主宰,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49岁左右的女性已经进入肾气衰竭期,会出现丧失生育能力等一系列更年期症状。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医学术语“围绝经期”取代“更年期”,将更年期所出现的不适症状统一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当然,不是每个围绝经期女性都会患上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症状的轻重程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梁雪芳说,围绝经期综合征通常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血管症状,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继而出现潮热、出汗;二是躯体症状,比如由于骨量流失造成的腰腿痛;三是皮肤症状,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的皮肤感觉异常,如蚁爬感、瘙痒感等;四是性功能障碍,由于雌激素分泌下降,阴道分泌物减少,导致阴道干涩、性生活疼痛、性欲下降;五是精神状态,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发情绪问题,出现心神不宁、烦躁不安、思虑过重,从而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严重精神问题。
梁雪芳表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围绝经期多种不适症状的综合表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之法,起不到治本的作用。中医治疗,主张将病人看作一个整体,从精神到本体,皆需兼顾,其中“调心”应放在首要位置。“中医管理围绝经期,首先要解决的是认知问题。”梁雪芳说,女性不应将围绝经期视为洪水猛兽,出现一点小问题,就如临大敌,过度恐惧、忧虑,同时也不应极力否认围绝经期的存在。面对围绝经期,首先需要建立正确认知,对于围绝经期出现的症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科学管理,就能实现平稳度过。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调节情志,是中医治疗第一要义。
具体治疗过程中,梁雪芳主张从肾入手,辨明阴阳,阴虚补阴,阳虚养阳。出现潮热出汗伴口干、舌质红、大便干燥等症状,即为阴虚,可遵医嘱服用六味地黄丸;出现潮热却又四肢冰冷,喜热水不喜凉水,即为阳虚,可服用右归丸、肾气丸温补肾阳;出现失眠焦虑、肝气郁结时,可服用逍遥丸疏肝健脾、安神养心。除了内服用药,还可外治,梁雪芳说:“阳虚患者可以艾灸关元、气海、脾俞、肾俞等穴位。睡眠不好的患者,可在睡前中药沐足,水温选择皮肤能适应的温度即可,水位没及膝关节以下,直到皮肤潮红、微微出汗。”
正常情况下,围绝经期出现在女性45~55岁时,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以及过度减肥,很多女性40岁出头就开始出现心烦暴躁、身体潮热、月经紊乱等现象。梁雪芳认为,过早绝经,罹患脂代谢异常、骨质疏松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会提高。对于这些早发患者,激素替代疗法常常获益更多,通过补充激素能够起到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同时能够预防以上系列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激素替代也存在用药风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何科学管理围绝经期呢?梁雪芳建议从建立积极的心态、科学的饮食调补,以及持续适量的运动三方面入手。
情志养生。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各种情志变化,情志过激会加重病情、甚至促使新的疾病发生。相反,通过情志养生,采用听音乐、常阅读、多社交等疏导方式,可有效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减少或消除不良情绪。同时,宽松的家庭环境、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围绝经期女性舒畅情志也有积极作用。
饮食调补。首先要辨明体质,阴虚患者伴有潮热出汗、心神不宁的症状,可以用小麦百合莲子煮粥食用,也可取麦冬、百合入膳,或每天用太子参、西洋参泡水代茶饮。阳虚患者伴有畏寒、肢冷、失眠等症状,可用枸杞或龙眼肉(血糖高的人慎用)泡水代茶饮,也可用党参、北芪健脾补中益气。在秋冬季,当归羊肉汤是很好的补阳食方,到了寒冷的冬季还可以适当炖服阿胶、鹿茸补血补阳。梁雪芳强调,中医的阴阳调和是一个动态过程,调补过程中,需要关注阴阳变化,不能一味教条,否则过犹不及。比如本来是阳虚患者,但在外感热邪期间,就不宜补阳,否则会出现热证,需要等到热邪痊愈,才能继续滋补。
运动养阳。围绝经期出现代谢异常,发福发胖,腹部腰围变大是常见现象。此外,由于围绝经期女性钙质流失加快,还常出现骨质疏松。建议针对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每天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做八段锦等。其中,阳虚者要多选择见“有阳光”的运动,以充分调动体内阳气。需要提醒的是,运动要量力而行,以免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