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自国内外挑战 造船业利用率仍低
-

船坞。
【本报讯】印尼造船业持续面临日益复杂的挑战,既有来自全球的挑战,也有来自国内的挑战。
虽然印尼拥有约250家造船厂,其中160家具备建造新船的能力,但产能利用率仍相对的低。
日前,Lemhannas Strategic Center (IKAL SC)校友会的海事观察员Marcellus Hakeng认为,巴淡岛作为国家造船中心的主导地位确实很强,但这也与其他刚刚开始发展类似产业的地区存在差距。 “巴淡岛的生态系统成熟,基础设施完善,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充足,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贸易航线。然而,这种优势也造成差距,使运力分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从区域来看,印尼在亚洲的竞争力仍然处于中下水平。
与中国、韩国和日本相比,印尼仍然远落人后,尤其是在产能和技术掌握方面。
Hakeng解释说,“这些国家通常生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油轮和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舶。而印尼的造船厂主要专注于中型船舶,例如客船、滚装船(RO-RO)、渔船和巡逻艇。”
即便如此,印尼在东南亚的地位仍然更高,尤其是在以国际船舶维修中心闻名的巴淡岛。
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是重要优势,尽管新加坡凭借其高效的管理,以及持续的政策支持仍保持领先地位。
新船订单不稳定
Hakeng声称,印尼造船业理论上年产能高达100万载重吨,远远超过全国20万至40万载重吨的造船需求。然而,实施上,该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许多船厂的产能利用率仅为30%至40%。由于新船订单不稳定,大多数船厂更多地依赖于维修和停泊。因此,这一巨大的产能仍被视为‘沉睡的潜力’。”
事实上,随着物流、能源和渡轮船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Hakeng认为,如果将现有产能用于建造目前依赖进口的战略船舶,印尼的海运业有望更上一层楼。
Hakeng补充说,全球趋势也在塑造造船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70%的目标,绿色航运已成为一项关键需求。
该事宜已推动对以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甚至氢燃料为动力的环保船舶的需求。
他说道,除此之外,通过智能造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预测性维护实现数字化也正在成为新的标准。“能够整合数字化的造船厂将超越竞争对手,”
据他介绍,由于需要遵守排放标准,船舶维修和改造市场也在快速增长。凭借其战略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亚有机会抢占该市场。
Hakeng强调,造船业不仅仅是造船,更是强化国家海运供应链的枢纽。
每一个造船项目都会推动钢铁行业、零部件制造业,甚至当地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他补充说,“造船厂是海洋独立的基础。它们维持物流畅通,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技术转让。如果没有建造自主船舶的能力,海洋主权将变得脆弱。”(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