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用“水”要质优量够 超过药物2厘米 不宜使用矿泉水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任卫琼
水是煎煮中药的最常用溶媒,对中药有较强的穿透力,可溶解中药中的生物碱、苷类、有机酸、鞣质、蛋白质、糖类、多糖类和无机盐等有效成分 。 水的重要性如《本草纲目》所说:“水为万物之源,百药之首”,因此煎药用水的质与量会对药效产生较大影响。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煎药用水的选择,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以“流水”煮药疗疾的记载,清代的《医学源流论》亦有“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之说。汉代医家张仲景对水的种类分得最细,他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记载的煎药水有泉水、井花水、东流水、甘澜水、浆水、潦水、麻沸汤、泔水等。
泉水:指从地底流出的水,水质澄澈、清爽甘甜,有通利作用,可引热自小便而出,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汤、百合知母汤均以泉水煎药。
井花水: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其味甘平,有安神、镇静、清热、助阴等作用,主治癫痫、风瘫的风引汤均以井花水煎药。
东流水:小溪山涧向东而流的水,其味平、性通达,顺流而下,可治下焦腰膝之证和通利二便的作用,《金匮要略》中泽漆汤以东流水五斗煎煮。
甘澜水:也称劳水,是经反复煮沸成粒粒滚珠状之水,其味甘平,可治病后虚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便以甘澜水煎煮,取其温阳、活化、利水、益脾肾之功,可调治汗后阳虚、肾水上逆之弊。
浆水:又称酸浆水,由粟米煮熟后置冷水中发酵而成,其味酸、微温,有调节中气、通关开胃、消宿食而解烦渴的作用,半夏干姜散用浆水煎药顿服来缓解患者干呕、吐逆、吐涎沫等症状。
潦水:又名无根水,为天上降注、未接触地面的雨水,其味甘平,宜用来煎煮补脾胃和祛湿热的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煮。
麻沸汤:又名百沸汤,为汤熟时待其面沸泡如麻取用,有通经泄热的作用,理中丸以麻沸汤治疗太阴病之自利不渴。
泔水:又名淘米水,色浊而白,味甘、淡,性凉,具有凉血、解毒、清热、和中健脾之功效。
到了现代,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天然水质不好把控等原因,煎药用水已没有区分得那么细,只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即可,如纯净水、凉白开或静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均可,人们更加重视的是煎药加水量给药效带来的影响。
若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若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液量过大,不利于病人服用。若为减少汤液量而延长煎煮时间,不仅不能增加溶出物,反而会使杂质增多,部分有效成分遭破坏,从而减弱药效。
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别。重量相同的药材,质地轻浮的比质地坚实的吸水量多,如煎煮花、叶、全草等药物时加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根据传统经验,把饮片置煎药锅内,首煎加水量超过药面 2~5 厘米为宜,二煎可超过药面 1~2 厘米。
但是,煎药用水不能使用矿泉水、沸水或水源不合格的水。这是因为矿泉水含有大量矿物质,易与成分复杂的中药产生反应,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性;用沸水浸泡中药会导致里面的成分难以溶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