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投资与下游化部长兼投资统筹机构(BKPM)主任罗桑·鲁斯拉尼(Rosan P Roeslani)表示,两家来自中国的企业正在印尼实施椰子下游化项目,预计将创造约 10,000 个就业岗位。该项目被认为将有效提升椰子商品的附加值,并推动主要产区椰农增收。
 
罗桑介绍,其中一项已进入运营阶段的项目在首期每年可处理约 5 亿颗椰子,并在投产首年吸纳约 5,000 名员工。随着明年产能扩张,就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罗桑在 11 月 26 日于南坦格朗BSD印尼国际会展中心(ICE BSD)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关岗位数量预计将逐步增加至约 10,000 人,”。
 
罗桑指出,政府推动椰子下游化,旨在改变印尼长期将椰子以原料形式出口至中国的状况。由于进口商在定价中计入物流成本,椰农往往获得的售价偏低。随着在国内建设加工设施,产业链成本结构将更趋合理,有助于椰农获得更具竞争力的销售价格。
 
椰子下游化项目可生产椰子油、椰浆、椰子粉、椰纤维等多种衍生产品。罗桑强调,本地化加工不仅可显著提升附加值,也将为印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据介绍,目前已落地的椰子下游化投资规模约 1亿美元,折合约 1.65 万亿盾。虽不及矿产下游化项目规模庞大,但其在扩大就业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
 
罗桑表示,推动椰子等种植园商品下游化,对于提高椰农交换率、减少对低价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他透露,其中一项主要加工设施有望于今年内建成。
 
罗桑表示,中国投资者的进入显示出非矿领域正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具有较强带动效应。(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