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 敏
徐文婷 文 □马宏亮 绘
 
维生素家族中,最知名的当属维生素C,但其发现史却鲜为人知。这是一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发生在“大航海时代”。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秉承着冒险精神,向着遥远而未知的世界扬帆起航。由于大多数船走的是未知的新航线,补给很难有保障,再加上当时食物储存技术有限,远航的船上很少有新鲜果蔬,只供应肉罐头、干奶酪、干香肠、鱼干、酒、淡水等适合长时间存放的食物。正因如此,每次远航时几乎都有一种怪病如影随形,带走大部分船员的生命。例如,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率领5艘船只,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但这次航行伤亡惨重,200多人的队伍最后仅有18人活着回到西班牙,就连麦哲伦也客死异乡。
这种怪病一般在航行开始后3个月左右大范围出现。一开始,船员出现乏力、倦怠、嗜睡症状,他们面色微黄或稍发黑,牙龈出血,并有难闻的口臭,伤口愈合缓慢。后来,船员腿上出现了青紫色瘀斑,进而慢慢溃烂,接着身体各处都出现了奇怪的斑点,牙齿开始脱落,神情呆滞,腹部和双腿肿胀,四肢无力,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由于溃烂的伤口无法愈合,病情变得越来越重,甚至有船员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几十年前的伤口重新裂开,好像从未愈合过一样,还有人过去骨折愈合的部位再次断裂,就跟新伤一样。这种如“海上凶神”的怪病被称为“坏血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维生素C缺乏症”。
然而,当时的人们哪里知道维生素C这种物质,只注意到患病船员抵达有新鲜食物供应的港口,过不了多久就会康复。直到1747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索尔兹伯里号”上的船医詹姆斯·林德,进行了一项人体试验:他找来12名有相同症状的船员,把他们平均分成6组,日常饮食相同,不同的是,第一组加了苹果酒,第二组加25滴稀释的硫酸,第三组加6勺醋,第四组加海水,第五组加树脂、香膏和草籽等香料制成的药剂,第六组加2个柑橘和1个柠檬。试验进行到第6天,船上的柑橘和柠檬都用光了,但幸运的是,第六组船员几乎完全恢复,甚至能帮忙照顾其他病患。第一组船员的症状只有些许改善,其他4组则不见好转。回到爱丁堡后,林德把试验结果撰写成《坏血病大全》,于1753年发表。这篇论文多达几百页,但只用了少量篇幅描述最接近真相的结论——橘子和柠檬是治疗坏血病的有效方法,因此,这一重大发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后来,英国医生吉尔伯特·布莱恩从林德的资料中发现了关键信息,于是他在1795年被任命为英国海军医疗委员会委员后,提议每个海军官兵每天必须饮用柠檬汁。从此,英国海军中坏血病患者大幅减少,到1808年,坏血病在英国海军中绝迹了,但其背后的原因直到1912年才被发现。波兰裔美国科学家卡西米尔·冯克查阅大量资料后提出,食物中有4种物质可分别防治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和佝偻病,后来这4种物质分别被称为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D。再后来,匈牙利生理学家圣捷尔吉·阿尔伯特从大量辣椒中分离出维生素C,并同英国化学家沃尔特·霍沃思一起,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将之命名为“抗坏血酸”。此后,经过科学家多年不懈研究,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不断被发现,渐渐变得家喻户晓。
值得称道的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者郑和,曾在1405~1433年七下西洋,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西方船员大批死于坏血病不同,郑和的船队没有罹患坏血病的记载。现代学者认为,这得益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船队会携带很多豆子,用于发豆芽,船员还会用木桶种菜,因此在没有泥土的海上,他们仍然能吃到新鲜蔬菜。
人体无法合成维生素C,只能通过食物获得。辣椒、油菜、苋菜、芥菜、鲜枣、山楂、猕猴桃等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而肉、鱼、蛋、奶、谷类食物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少。成人每天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通常就能满足相应需求。但要注意,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且稳定性比较差,光、热、氧气都容易使其氧化变质,因此烹饪蔬菜时要先洗后切,减少高温烹饪,此外,适量加醋有助保护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