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 陈淑琴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杨 星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刘天润
 
编者的话:按照机体的发育规律,每个器官、组织都应长在既定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但在某些因素的诱导下,个别器官、组织脱离了“岗位”,跑去了别处,就像列车“脱轨”引发事故,“长错地”的器官大多也会引发各种问题。
 
甲状腺走错地,无症状可不治
从胚胎时期起,“甲状腺”就开始慢慢挪地了。在胚胎第16-17天,甲状腺原基出现在舌根部,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下移,等到胎龄第七周初,就到达气管正前方、喉结下方。如果胚胎发育异常,甲状腺原基未能下降到正常位置,而是停留在途中或出现过度下降,可造成异位甲状腺。如果停在舌根、舌管下,为舌甲状腺;停在喉结、气管内,称为颈部异位甲状腺;如果降至胸骨后、纵隔内、食管黏膜等处,为胸内异位甲状腺。
发现异位甲状腺后,一般无症状的不需治疗,定期观察即可;如果明显压迫器官、喉返神经,引发咳嗽、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或存在恶变倾向、甲亢时,大多数需手术治疗或放射碘治疗。▲
 
胃黏膜老受损肠上皮化生
目前胃癌发生的主要模式是: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其中,“肠上皮化生 ”常被误以为是肠道问题,其实它是替胃黏膜背了锅。
胃表面生长着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位于肠道表面。但如果胃黏膜细胞受到较严重的伤害,上皮结构就会改变,长得越来越像肠道上皮细胞,看上去像是肠黏膜细胞长错了地。这种情况可见于多种慢性胃炎。胃炎反复发作,胃黏膜就会反复受损又修复,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患者常有上腹痛,食欲缺乏、反酸、恶心等症状。不过,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距离,但因其可削弱胃部正常功能,也要尽早治疗。▲
 
子宫内膜乱跑到经期就疼痛
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腔表面的组织,会随着性激素呈现周期性波动;如果一个周期结束后没有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就会脱落,形成月经,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会一直待在宫腔这个密闭的“小房子”里,若它不老实,从原有位置游走到其他地方,就会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果游走的子宫内膜到达盆腔、腹腔,去了卵巢(如示意图)、肠管,一旦遇到表面粗糙的部位就会趁机粘附,开始生根发芽 ;或趁着经血顺流而下时,正巧在宫颈表面的创面上粘附,都会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此外,子宫内膜还可在淋巴液、血液中随波逐流,转移到全身各个地方,继发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目前临床始终未找到完全明确的病因。
子宫内膜跑错地,可不是一次性的,长在盆腔可造成盆腔内粘连,引发炎症反应或形成包块,导致卵子质量降低、数量减少、排卵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输卵管粘连挛缩、功能受到限制 ,患者可出现痛经,多表现为经前1-2天就开始下腹痛,还可有性交痛、慢性盆腔痛,以及不孕。如果子宫内膜跑到了其他部位,该处也会随经期出现周期性疼痛。
因此,女性出现痛经、盆腔痛、性交痛或月经期咯血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是不是子宫内膜异位了,尽早就医。▲
 
受精卵安错家形成宫外孕
正常情况下,精子、卵子在输卵管相遇,形成受精卵,接着在输卵管的蠕动下进入子宫“安家落户”。但过程中,2%-3%的受精卵在去子宫的路上遇到麻烦“安错家”,驻扎在了宫腔外的地方,也就是常说的“宫外孕”,也称异位妊娠 ,最常发生在输卵管(如示意图),具体表现为:
“回家”的路不通畅。输卵管相关炎症可造成输卵管堵塞、扭曲或周围粘连,比如淋病、支原体感染,多次人流或宫腔操作史术后继发感染,以及输卵管本身发育不良、功能异常等,都可能把受精卵堵在路上。
“护花使者”没接到。卵巢排出卵子后,输卵管伞端会充当“护花使者”,将卵子送至输卵管,如果没能接到卵子,而卵子恰好与精子相遇,受精卵就会在腹腔游走,生根发芽。
“贪玩的受精卵。受精卵会“游走”,比如经过宫腔进入对侧输卵管,但如果游走时间过长,受精卵逐渐发育,就可能卡在子宫腔外,形成宫外孕。此外,精神因素、紧急避孕失败等均可增加宫外孕发生率。
输卵管狭长细小,周围血管丰富,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宫外孕”,胚胎可逐渐“撑破”输卵管,引发腹腔内出血,轻者出现下腹痛、头晕,严重时可发生晕厥、休克,危及生命。如果育龄期女性出现停经(5-8周)、阴道流血、下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一旦确诊,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
 
判断六种“疹”有句顺口溜
民间有句“水仙花莫悲伤 ”的顺口溜 ,一句话说出了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这6种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特点。通俗来讲,发热第一天出疹的是水痘,发热第二天出疹的是猩红热,以此类推。这一顺口溜可帮助大众对孩子病情进行基础判断,但疾病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目前,除天花已消除外,临床中出疹性疾病多为以下几种:
水痘:24小时内起疹。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发水痘,传染性强、起病急,患儿可有发热(一般在39℃以下),往往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这种皮疹大多先出现在躯干,逐渐向头面部、四肢延伸,一般2-3周可痊愈。
幼儿急疹:退烧后出疹。幼儿急疹也称婴儿玫瑰疹、第六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幼儿,常表现为突然出现39℃以上的高热,在持续3-5日后骤然退热,随后出现淡红色丘疹,通常发生在颈部、躯干,逐渐蔓延至双臂、下肢。
麻疹:第四天开始起疹。这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发病前 4 天往往会出现高热、眼结膜充血、怕光、咳嗽、流鼻涕;第4天就到了发疹期,先是耳后、发际、颜面出现皮疹,之后是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此时体温可达41℃;出疹5-7天后开始消退。
手足口病:以手、足、口腔水泡为特征。这种病毒性皮肤病多见于2-10岁儿童,大多症状轻微,其引发的红色斑疹多出现在手、足、口腔等部位,逐渐发展为水泡,周围绕以红晕。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一定要及时就医。
猩红热:皮疹压之褪色。猩红热往往突然起病引发高热、咽部肿痛,婴儿可有高热惊厥;出疹会从颈部开始,是在普遍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密集、均匀的点状皮疹,压之褪色,可迅速扩散至全身,尤其是皮肤皱褶处。▲(本报特约记者郝智宸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