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脑出血打好“组合拳” 研究发现,及时降压、降糖、降温、抗凝能有效减少死亡和残疾
-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宋海庆
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第九届欧洲卒中组织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潮教授团队,公布了一套针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案,相关研究结果在《柳叶刀》杂志刊发,被学界视为“历史性突破”。
新研究证实“组合拳”作用
据悉,该研究历时5年,共纳入10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尼日利亚)的7036例患者,有121家大型医疗中心参与,无论是病例数据、所跨区域范围,还是参与的医疗中心数量,在全球脑出血研究领域都是最大规模。游潮公开表示:“ 值得自豪的是,80%的医疗中心、患者来自中国大陆,整项研究由中国主导。”
该研究提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组合性管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早期强化血压管理、严格控制血糖升高、降低体温至37.5℃以下、采取抗凝治疗,整体方案需保持7天。研究团队对该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这套“组合拳”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统计数据显示,每28~35例脑出血患者中,就有1例从中获益。当前,每年全球大约新增330万例脑出血患者,如果全部应用该组合方案,就有10万-15万例能够免于死亡或残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海庆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事实上,此前临床上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办法就是‘组合式’的,研究提到的几项内容都包含在内。”中国卒中协会2019年发布的《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管理指南》提出6点措施——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监测血压,避免变化过大;密切监测血糖水平,目标是达到正常水平;做好体温管理;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强化降压治疗,减少血肿扩大。
“游潮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了组合方案的价值,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宋海庆介绍,这项研究是随机对照试验,其结果是有明确结论和统计学意义的A级证据,有利于推动治疗规范化。研究中推荐的“组合拳”要求,管理方法要精准化,不需要使用高难度医疗设备、技术或产生巨额治疗费用,在令广大患者获益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医疗工作质量、降低医保负担。
宋海庆透露,具体到临床实践操作中,究竟血压控制到多高、血糖控制到什么程度、使用哪种抗凝药物,仍值得深入研究。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医院、医生,在操作中会根据自身经验采取不同措施,会有细微差别。“聚焦到具体病人,我们会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方案,采取更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宋海庆说:“这涉及专业知识,希望病人家属能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配合医生。”
组合方案是必然选择
该研究的合作团队——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克莱格·安德森教授团队,曾开展过两次“急性脑出血的强化降压相关治疗研究试验”,但仅发现控制血压能有效减少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30天后患者死亡率、残疾率没有得到改善。
“当前学界对脑出血的发生机制不是特别清晰。”宋海庆解释,脑血管病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此前很多专家提出过不少假说,但最终都被证明,只改变单一因素,不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尤其对致死率、致残率等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采取组合性管理方案就成为必然选择。
早期强化血压管理。患者急性脑出血后很容易感染,引起新陈代谢加快、血管收缩、心率和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诱发出血和血肿扩大,导致颅内持续高压,增加患者死残率。因此,短期内启动强化降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维持血压保持平稳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乃至7天,可有效降低死残风险。宋海庆解释说:“ 这只是几个关键节点,临床中需要实时监测病人,一旦出问题就要即刻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血液浓稠度相关,而浓稠度又直接影响血肿。若脑出血患者血糖水平较高,或并发糖尿病,就容易引起血管硬化、血肿,导致出血加重。严格控制病人血糖,有利于避免血肿形成。
体温降至37.5℃以下。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警告信号,说明很可能出现了感染。如果脑出血患者的颅内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极有可能致死。另外,体温升高会增加细胞对氧气的消耗,使细胞内的缺血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体内酶的活性,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需要尽早处理。
采取抗凝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极易出现脑血栓,若不及时采取抗凝治疗,血栓可引起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还可能诱发肺部感染、压疮、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即便大面积脑血栓未致死,也会造成严重的偏瘫后遗症,使病人丧失自理能力,甚至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
防范重在管好血压血糖
“脑出血是最严重、最难以治疗的中风形式。”宋海庆说:“ 广大老百姓对自身健康最负责的做法是积极预防,规避脑出血。”
管好血压血糖。“管好血压是最关键的措施,也是大家做得最不好的一条。”宋海庆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压力过大,导致破裂。高血压患者非常有必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好血压管理。高血压对脑出血复发也有较大影响,因此有脑出血病史的人,无论是否高血压,都需要严格管理。此外,高血糖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强相关性危险因素,做好血糖管理也很重要。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这一点不论老少都适用。”宋海庆说,脑出血是综合性疾病,与身体整体状况关系很大。因此,要尽量改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早睡早起;适当运动,控制好体重,建议多做些有氧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保证健康饮食,在摄入足够营养的同时注意荤素搭配;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波动。
学会急救,发现异常及时送医。急性脑出血通常情况危急,患病风险高的人,要和家人一起学习急救措施,以便脑出血发生时能及时识别,并拨打急救电话。千万不要摇晃病人,科学的做法是:立即令患者平卧,可将头偏向一侧,以防痰液、呕吐物吸入气管;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空气流通,天冷注意保暖,天热注意降温;若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血管遇冷收缩,可减少出血量;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以防脑出血加重;送医要及时,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减少颠簸,可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宋海庆介绍,急救讲究“黄金3小时”:第一个1小时是从发病到救护车到位,第二个1小时是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医院,第三个1小时是到医院后医生给病人用上溶栓药物。现在不少地方都建设了“卒中中心”,但院前延误仍普遍存在。因此,宋海庆推荐有高危人群的家庭,人人在手机里安装“国家卒中急救地图”APP,一旦发病,可打开软件一键拨打120,并查看附近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待救护车到达后及时将病人送至最近的急救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