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研究员 郑 蓉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职场,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规则意识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最终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立规矩比较合适呢?
孩子的认知情感发育,语言理解以及自我表达能力,决定了我们给孩子设立规则的有效性。孩子太小,言语上的规劝通常无效。大部分孩子从2岁开始能够理解大人的指令和简单自我表达。到2岁半左右时,他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开始关注身边的同伴,对结交朋友、参与群体活动有明显的倾向,对一些社会规范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预示着他开始进入社会规范敏感期。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关键期,家长要做好引导。
大人遵守规则,做好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社会规则的。因此父母自己要遵守规则,给孩子做榜样。如果一边向孩子灌输好的规则,一边自己却不遵守,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自己却总是闯红灯,孩子内心的规则就会混乱,感到迷惑。
立规矩要符合孩子心智。想要孩子理解并遵守一个规矩,一定要符合他当下的心智发展水平。不同年龄段,设立的规矩也不一样。比如3岁前,宝宝要学的规矩大多和日常生活相关;学龄前,新规矩大多和适应社会生活有关;学龄期,又会新增很多和学习相关的规矩等。
立规矩要听孩子意见。生活中需要孩子遵守的规则很多,小的如起床时间、锻炼习惯、玩具收纳、写作业等,大的如公共场合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所有的规矩除了要给孩子讲清理由,也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讨,尊重他的表达权和个人意愿,尤其是那些非强制性规则。比如,规定孩子的起床时间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起床后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倒推出起床时间;如果想晚起十分钟,需要压缩哪部分时间,具体怎么做,最后一起定出每天的起床时间。
规矩内容要明确,有可操作性。孩子对一些事情的理解方式倾向于形象化思维,为减少沟通中的误解,规矩内容一定要清晰,有执行操作的步骤最好。比如,想培养孩子收纳玩具的习惯,就要明确告诉他,哪个玩具放在哪个位置,怎么放。可以和孩子一起画出或者写出玩具收纳的规则、步骤,贴在墙上,时刻提醒。
立规矩家人要保持一致。给孩子立规矩,家人的意见要统一,不能每个大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自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见来。比如,孩子吃饭时是否可以边看电视边吃,全家人的观点要一致,才能利于孩子去遵守。如果妈妈觉得不可以看,爸爸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知道该听谁的,并且还会降低他对“契约精神”的理解。
讲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立规矩时尽量给孩子讲清后果,最好是跟他切身利益相关的。比如,做恶作剧,把垃圾桶打翻,就应承担起将垃圾整理收拾的责任;吃饭时将餐具、饭菜丢到地下,饭后就要清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