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可持续稻米论坛在雅加达举行 推动水稻种植实践向更环保方向转型
-
2025年11月17日,印尼粮食事务统筹部长哈桑(左三)与国家粮食物流管理局长里扎尔·拉姆达尼(右一)、Preferred by Nature执行主任彼得(左一)、欧盟驻印尼大使丹尼斯(左二)、印尼稻米加工与贸易协会总主席苏塔托(右三)等在雅加达安卒举行的国际可持续稻米论坛上合影留念。
【本报讯】由国际非营利性组织Preferred by Nature主办的2025年国际可持续稻米论坛(ISRF)将于2025年11月17日至18日在雅加达举行。该论坛的核心议程旨在推动水稻种植实践向更环保的方向转型,支持农民福祉,并为可持续低碳农产品开拓市场通道。
目前全球仍广泛采用的传统水稻种植方式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显示,水稻种植每年产生约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成为气候危机的推手之一。这主要源于低效灌溉和过度使用农用化学品等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体系转型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紧迫任务。
本届国际可持续稻米论坛以“低碳稻米,全球影响”为主题,论坛传递出明确信息:稻米产业的减排行动不仅关乎生态环境,更对全球粮食安全、农民生计改善及产业合作机遇产生深远影响。
论坛在印尼粮食事务统筹部长祖尔基弗利·哈桑、欧盟驻印尼和文莱大使丹尼斯·柴比以及Preferred by Nature执行主任彼得·费尔伯格的开幕致辞中正式启动。哈桑强调:“印尼政府致力于通过提高水稻、玉米和蛋白质产量的生产率、可持续性与气候韧性,巩固粮食安全与主权体系。未来五年,我国将通过优质品种选育、机械化升级与新技术应用,在国际合作伙伴支持下大规模建设农业体系,确保全民获得营养可持续的粮食资源。”
这一国家战略方向需要国际支持与协作加速印尼粮食系统转型。欧盟大使丹尼斯补充道:“欧盟坚定支持印尼实现可持续高效稻米生产。通过欧盟直接资助的SWITCHAsia项目,我们推动绿色实践、强化区域价值链并促进社区经济赋能。精准协作将助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体系。”
为期两天的论坛汇聚全球稻米产业政策制定者、价值链参与者(从农户、加工厂到研究机构与国际资助方),共同分享各国可持续稻米生产的创新方案与政策导向。彼得指出:“稻米蕴含着最具潜力的变革机遇。当下我们既掌握科学知识,解决方案也已明晰,关键在于打通科研、政策与实地应用的壁垒,推动真正转型。我们呼吁各方协同行动,构建更具韧性的稻米价值链,迈向更稳健的粮食系统、更健康的耕地与更稳定的气候。”
围绕核心议题,论坛将深入探讨稻米产业如何助力气候应对、增强全球粮食安全、拓展可持续农产品市场通道。全球与各国领袖将参与专题讨论,重点关注:亚洲及周边地区可持续稻米生产的机遇挑战;低碳农艺实践与市场准入机制;数字工具、绿色金融与伙伴关系对成效扩展的作用;协调粮食安全、农民生计与气候议程的政策路径。
论坛还成为磋商绿色融资、国家粮食政策整合、应对全球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标准实施的重要平台。
低碳稻米:印尼引领系统性变革
作为全球主要稻米生产国,印尼对引领全球可持续农业转型具有战略意义。此国已成为“低碳稻米项目”推动可持续实践的核心试验场。过去四年来,该项目积极联动农户、政府代表与私营部门:助力67家小型加工厂完成柴油动力向电力设备转型;与650余户农民建立合作网络,覆盖1037公顷示范基地;打通可持续稻米国内市场渠道,连接农户加工厂与餐饮及机构采购方;通过成立可持续稻米平台国家工作组、制定本土化实施细则强化政策框架;开发与印尼政府可持续粮食自给目标相契合的生产实践。
印尼稻米加工与贸易协会总主席苏塔托·阿利莫索表示:”加工环节是可持续农业链的关键一环。我们推动柴油碾米机向电力设备转型,使运营成本降低40%,碳减排达15%。这标志着向低碳稻米生产的实质转变。在政策支持与跨部门协作下,此模式有望推广至更广地域。”
这些实践印证了2025国际可持续稻米论坛倡导的协作实效——当创新、伙伴关系与可持续政策协同发力,便能实现粮食安全强化与环境影响降低的双赢。论坛更成为推动印尼稻米产业气候智慧实践主流化的重要里程碑。(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