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吕培文
生命时报记者 单祺雯
 
周围血管病,是除心脏外,其他循环系统各处血管发生的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周围血管病多为疑难病症,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对于此病,《 医宗金鉴》《 外科正宗》等传统医著中早有脱疽、坏疽等记载,认为其病因病机在于阴寒滞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作为当代燕京外科流派传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吕培文教授,在近半个世纪的行医、研医、传医过程中,勤奋学习,衷中参西,对于周围血管病的认识及中医诊疗有着丰富经验及独到体会。本期,《 生命时报》特邀吕培文教授讲解周围血管病的防与治。
 
一开始,对中医一头雾水
1945 年,吕培文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随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居北京。吕培文的父亲是建筑师,她自幼看图纸长大,也想学建筑。机缘巧合,考大学时竟被医学院录取。1969年,吕培文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1970年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 据说,当时是医院葛英武院长特地去市卫生局申请,要一批大学生搞中西医结合。我从未接触过中医,只知道针灸可治截瘫、可让聋哑人开口说话。对我来说,这完全是个神秘而陌生的领域。”吕培文说,就这样,解放牌大卡车将她在内的30多个同学送至北京中医医院。
到了医院后,吕培文被分到了外科。“以前只听说中医是号脉看病,中医外科治什么?”吕培文说自己当时“一头雾水”。 幸运的是,中医外科是20 世纪50年代北京中医医院外科泰斗聚集的科室,名医荟萃,燕京外科四大流派之三大家均在此。吕培文受到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及御医之后房芝萱的启蒙,1990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名老中医王玉章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时至今日,吕培文已工作50多年,成为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外科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及学术带头人之一。
 
血虚血瘀是病机
周围血管病起病隐秘,病变范围广,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一旦症状明显则已经进入晚期,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甚至有生命危险。中医外科将周围血管病定义为体表肉眼可见的“化脓性疾病”,归属于“脱疽”范畴。在吕培文看来,其核心病机是“血虚血瘀”。
内环境改变,病理产物丛生。吕培文表示,现代人的生活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活动量少、饮食不规律、过度疲劳等问题。从中医角度看,外邪内伤不断,均会产生攻击身体组织器官的“病理产物”,从而造成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
睡不够气血差。睡眠不足、经常熬夜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熬夜会使机体出现应激状态,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血管的紧张度,形成中医所说的“脉络滞涩不畅”,进而引起一些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讲:“ 气血足、经络通、百病无”。 吕培文认为,睡好觉、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人想要有足够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就得睡好、动起来,两者缺一不可。
心绪太乱。中医理论有一句经典的健康提示——动静结合。在吕培文看来,所谓的“静”,除了要保证肢体休息,现代人更要注重“静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脉管的正常运行。
 
四种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
周围血管病,临床常见的病种有脉管炎、静脉炎、下肢动脉硬化、大动脉炎、糖尿病合并肢体血管病变及各类皮肤溃疡,尤其是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如糖尿病足破溃、肿瘤术后放化疗性溃疡等。“ 临床实践及实验证明,中医药干预对周围血管病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愈合是有效的,中医药内服、外用均能提高创伤组织的修复与生长。”
脉管炎。主要发生在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是一种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炎性病变。此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大部分患者规范治疗后病情稳定,部分严重者需要截肢或截指/趾。从中医角度看,脉管炎属虚瘀证,血脉得不到濡养,导致肢体局部缺血较重。故治疗应选用具有补气活血、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功效的汤药,局部处理以保护创面、谨慎清创为主。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典型表现为踝关节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使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糖足治疗应以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并重,吕培文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将糖尿病足分为三期五型(未溃期: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型,气虚血瘀、脉络阻滞型;已溃期:阴虚湿热、肉腐成脓型,脾肾阳虚、腱枯骨损型;溃后期:气血阴阳俱虚型),局部治疗上突出中医特色外治法,采用蚕蝕(shí)清创、活血生肌、化腐生肌、回阳生肌等方法,促使创面愈合。
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指外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下肢或上肢血液供应减少,患肢出现缺血症状。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痰瘀证,血脂高黏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故治疗除补气外还要化痰散瘀,加用消脂药物,局部处理可用中药外洗。
静脉曲张性溃疡。静脉曲张性溃疡是静脉曲张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小腿中下1/3交界往下的部位,内侧多见,常伴有组织水肿、色素沉着,随后皮肤逐渐变薄,有渗出。作为周围血管病中的静脉疾患,其成因多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中医将其归于气虚,认为是静脉回流出现障碍,进而导致下肢水肿。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利湿消肿,局部处理以保护皮肤,避免外伤刺激为要,必要时用中药制剂消炎止痒。
 
三方疏通“生命之网”
中医认为,“寒瘀阻络,血遇寒则凝”。意思是,我们身体的气血津液运行,依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如果体内有寒邪,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气血就会凝结阻滞。从中医外科角度讲,身体有“寒”的情况如果不加控制、发展严重了,就会由寒及瘀,出现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
如何驱寒祛瘀?吕培文教授推荐了三个方法,适用于平时有凉、麻、酸、胀、痛等肢体不适的人群。
散寒热熨法。取透骨草30克、红花15克、桂枝15克、丹参15克、苏木30克、续断30克、伸筋草30克、牛膝15克、片姜黄15克、大青盐15克,以上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熨肌表。
驱寒洗药法。取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桂枝10克、苏木30克,以上药物加2升水水煎,待药温偏凉时外用,可泡脚,并用毛巾蘸药擦拭患部。
舒筋活络法。取鸡血藤30克、络石藤15克、牛膝10克,以上药物煎水后,外洗泡脚,水温38度左右即可。
吕培文教授今年78岁高龄,依然每周坚持出诊,精神矍铄。问其养生奥秘,她说,“我很重视身体内的‘生命之网’”。 吕培文所说的“生命之网”,是指我们身体内大大小小的经脉与络脉(合称为“脉络”) ,它们就像一张网一样遍布全身,几乎所有疾病都与它相关。让身体的“生命之网”畅通无阻,才能避免各种由于脉络不通引起的疾病。
对于患有周围血管病的人群,有没有方法可以疏通“生命之网”。 吕培文提到了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名方——四藤方(首乌藤、鸡血藤、金银藤、钩藤)。藤类药物,中医认为具有“通”的属性,因为藤类植物几乎都是盘绕弯曲的,上蹿下钻、左缠右绕、无孔不入。其药力在体内纵横交错、内外联络,可调和阴阳气血,疏通各处经络,驱除体内的瘀血、痰湿、寒气等病邪。
 
重视身体的自愈力
作为在周围血管病临床领域扎根50 多年的领路者,吕培文教授谈及周围血管病未来的治疗模式,她给出了以下建议。
1.针对如何改善血管经脉阻滞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中医临床有效方剂,开发活血养血、标本兼治的中成药。
2.治疗周围血管病,中西药物与中西医疗手段要结合,临床中要做到“扬长避短”。 争取在大动脉炎、下肢结节性红斑、难愈性皮肤溃疡、下肢脂性硬皮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临床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上有所突破。
3.我们的体内,配备了一位高度负责的“贴身医生”——自愈系统(包括免疫力、排异力、修复能力、内分泌调节力、应激能力)。其实,人体本身有强大的调节和纠偏能力,但多数人却不了解或低估了身体拥有的“智慧”,总是舍本逐末。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应从调整“人”出发,扶助自愈系统,使其强大,则百病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