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心血管病重点专科主任 史大卓
生命时报记者 田雨汀
 
人们常说“ 心静自然凉”,对健康而言也是如此。中医认为,“心神安则身体健”。心主血脉,它就好比人体的“发动机”,能够推动人体血液正常运行。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生的关键在养心,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脉畅,气顺血畅则百病不生。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岐黄学者 、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心血管病重点专科主任史大卓教授为大家讲讲他的养心之道。
史大卓 960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84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回老家县中医院工作。当时医院刚刚筹建,史大卓作为医院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承担起内科工作,熟悉了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但当时医院硬件基础条件差,让他产生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想法,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血液病的研究生,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山东“四大名医”之一的刘惠民老中医的弟子 ——顾振东教授。血液病中年轻患者占多数,看到一个个活泼的年轻生命逝去,史大卓感到十分痛苦。深思熟虑,他决定考博。或许是机缘巧合,史大卓看到陈可冀院士当时发表的一篇文章——《90 年代心血管病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方向》,决定报考陈可冀院士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史大卓进入西苑医院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
“心血管疾病高发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我国更值得关注。”史大卓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心血管疾病还处在上升阶段,呈年轻化趋势。经过几十年努力,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目前控制率仅为 16%,与西方发达国家的 30%多仍有差距。多数患者的二级预防做得不好,生活方式不合理、缺乏科学锻炼、烟酒不加限制。加上人口老龄化,都导致了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广泛概念,囊括了所有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脑血管、周围血管。史大卓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颇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如益气活血生肌(黄芪、人参、赤芍、三七等)治疗心梗、活血祛瘀散结(丹参、川芎、莪术等)治疗介入后冠心病、补肾平肝安神(天麻、杜仲、远志、刺五加等)治疗心律失常、益气活血利水(黄芪、益母草、茯苓等)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活血化瘀平肝(钩藤、川芎、珍珠母等)治疗高血压等。
冠心病。现代医学强调抗血小板治疗和调节脂质代谢,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中医治疗冠心病,要点是“使血脉通畅”,针对血脉瘀滞的病因病机,应根据个体体质、症状遣方用药。如果患者劳累后出现疼痛、气短、乏力,应用益气活血(黄芪、红景天、黄精、丹参、赤芍、川芎等)的方法;如果患者疼痛和劳累关系不明显,无明显气短乏力,用活血化瘀(丹参、川芎、红花、降香、三七等)的方法;若除心绞痛外,感困倦、体重等,可用祛湿化浊(丹参、川芎、赤芍、陈皮、藿香、半夏等)的方法。
心衰。心衰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脏功能下降,表现为动则加重。中医认为,“动则气耗”,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脉瘀滞、水液滞留。采用益气活血利水(黄芪、丹参、川芎、益母草、茯苓、车前子等)的方法,往往可收到较好效果。
心律失常。《黄帝内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来去无形的特性。中医认为,阵发性心律失常为风邪致病,来去不定,时发时止。采用平肝息风、安神和脉(天麻、杜仲、远志、菖蒲、当归、川芎、丹参等)的方法,可减少阵发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西医讲的“心”指心脏这一组织器官。中医的“心”为君主之官,一主血脉,二主神智。心的功能若出现问题,人体其他器官难以工作。尽管中西医对“心”的概念认知不一,但也有一定共性,现代医学所说的“双心病”就包括中医的心。中医五行学说将夏季归属于火,而人体的心在五脏中也属“火”,因此“心通于夏气”。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耗伤心液,可导致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另外,夏季湿气重,容易阻遏气机,导致气机不畅、血脉运行受阻,发生心脏疾病。夏季养心,重在使心脏阳气升发而不外泄,使气机畅通、心脏气血运行。因此,夏季养心需注意以下几点:炎热时尽量避免大量出汗,避免从炎热的室外突然到气温较低的空调房间。忌贪凉,大量饮用冰水或进食冰冷食品,不仅损伤脾胃,还会耗伤心阳。天气潮湿时,饮食应清淡。
最后,史大卓教授推荐了三个小处方,帮助夏季养心。1.绿豆汤。平时多喝点绿豆汤,也可加适量荷梗、生薏米、莲子等一起熬汤。2.山楂水。取两三个山楂,放5-10颗绿豆 ,熬水代茶,每天饮用。3.西洋参水。如平时出汗多、口干口渴,可取三片西洋参每日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