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二级主任医师、教授 唐 海
生命时报记者 卞 磊
 
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越来越多,尽管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但我国每年仍有超50万人接受腰椎外科手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唐海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人体任何器官、组织出现损伤,首选方案都是创造一个让其自愈的条件,椎间盘也不例外。因此,即便进行椎间盘手术,也建议用“保”代替“切”。
作为脊柱重要的组成部分,顾名思义,椎间盘就像各椎体之间的盘子,负责缓冲脊椎之间的压力;外面是一层一层的纤维环,由纤维软骨组成,充当保护层;中间是髓核,大部分是水,像是吸收震荡的液压系统。生活在地球上,人体每时每刻都在重力作用下,即使是静止站立,椎间盘也无时无刻不在负重,运动时更是会产生叠加压迫。一旦椎间盘受到过度挤压,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就会从破裂处“被挤出”,导致椎间盘突出,继而压迫附近神经,造成不同区域的麻、痛、无力。
一旦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人可能已经疼得坐立难安。唐海介绍,若病情较轻,通过人体自我调节就可缓解症状,急性期则建议卧床3~4周;病情较重的患者先“保间盘”,进行理疗、烤电、按摩、艾灸、针灸等保守治疗。其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牵引,即通过外力让突出的椎间盘回到原位,为人体争取自愈时间。但单纯牵引术的治疗效果往往有限,因为牵引过程中患者通常躺在床上,只能暂时让椎间盘复位,一旦站立受重力作用,椎间盘就可能再次受压,造成二次伤害。
唐海表示,当患者病情非常严重,一系列保守治疗无效,尤其是病情已发展到大小便失禁(足下垂/马尾神经功能障碍)时,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神经功能。目前,大部分椎间盘手术都是“切”间盘,比如传统的椎间盘切除钉棒内固定术,会在脊柱后部的小骨头上开一个“小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切除椎间盘的突出部分,或在内镜下,从后方或侧方椎间孔到达椎间盘,切除突出部分。
事实上,除了吸收、缓冲压力外,椎间盘还有稳定脊柱、增加运动范围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自如地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等动作,离不开椎间盘。”唐海说,若把椎间盘“一切了事”,比如椎间盘部分切除,就像将外胎的鼓包切除,修补后虽然能继续使用,但相比于其他部分,更容易破损,术后仍有复发可能。更重要的是,切除术可能会破坏脊柱结构,影响其稳定性。唐海表示,由于椎间盘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取出突出组织时不可避免会影响残存的椎间隙,造成椎体间高度丢失、椎间隙变窄,不仅未来的活动度减小,术后该节段的上、下脊椎稳定性也欠佳,相邻部位的椎间盘承受的负担显著增加,易造成原阶段、邻近阶段椎间盘突出复发。
正因如此,唐海团队想到了另一种“保间盘”方案,即在两个相邻椎体后面的两个棘突缝里植入撑开器,并在其内植骨,恢复椎体间的高度,从而让椎间盘有足够的空间“回缩”,于是不再挤压神经,症状也就很快消失,近期可防止术后复发,植骨融合后也能保护椎体间隙。之后,在撑开器的持续牵引作用下,椎间盘直接承受的力学作用减小,便有时间慢慢修复自愈,通常需要5年时间。等椎间盘完全长好后,可再通过手术将撑开器取出,让“新”的椎间盘自主工作。
总而言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不止一个术式,采用哪一种术式,需根据具体的病情来决定。即使手术后症状缓解,椎间盘也并未因治疗而变成“好”椎间盘,因此仍可能复发。预防复发,日常要避免增加腹压以及注意姿势,比如在打喷嚏、搬重物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