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刘继洪 □中医师 禤影妍
 
《黄帝内经》中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气”指什么?中医所说的“气”,既指人体的抗病能力,也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 经》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意思是说,“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气对人体健康如此重要,它是如何生成的?可分为几个类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养气?
“阳化气,阴成形”,气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功能状态,或者可以说是人体的“能量”。其生成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以及后天从饮食中获取的营养物质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根据气的来源、功能和分布,可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元气:也叫真气,源于肾脏,以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功能。二是宗气:即呼吸的清气,积于胸中,以灌注心脉 、行气血为主要生理功能。三是营气: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行于脉内,以滋养五脏六腑、润泽筋骨皮毛为主要生理功能。四是卫气:行于脉外体表,以抵御外邪入侵为主要生理功能。
由此可见,气作为人体的生命能量,像手机电池一样用一格少一格。所谓养生就是养气,要获得“超长待机”的人生光阴,就要惜气、蓄气,“能量”既要省着用,还要时不时充电。日常生活中,不妨学习宋代名医陈直提出的“养气七法”。
少语言,养真气。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说话太多、太快,声音太高,人体气血上冲,处于发散状态不能回收内敛的状态,最易耗气伤阴。老师、销售人员、主持人等职业人群,可能经常会感到疲倦乏力、声音沙哑、口干口渴,这就是耗气的缘故。少言养生,是指说话少一点,音量低一点,语速慢一点,不轻易让气阴耗散,以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寡色欲,养精气。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认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寡色欲并不是要禁色欲,而是要有所节制。要保养好肾气,性不可无,欲不可禁,但亦不可纵,纵欲泄精会伤肾,导致精神不振、周身乏力、倦怠不适、心神恍惚等症状。故房事宜适度而行,乐而有节。
薄滋味,养血气。五味可养五脏,亦可伤五脏,贵在无过、无偏,能得其平。若偏嗜太过,可令脏腑阴阳偏盛偏衰,功能失调。嗜食肥甘厚味令人生痰上火,只有五味调和,才能滋养脏腑,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通畅。故饮食宜清淡,少盐、少油、少肥腻和重口味。
咽津液,养脏气。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过吞津养生法,也是道家主张的一种传统养生法。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乃人之精气所化,经常吞咽唾液可以健脾益胃、蓄精养气,有养生益寿的功效。
莫嗔怒,养肝气。百病皆生于气,这里的“气”是指气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气血畅达,故肝脏与情绪的关系最密切。莫嗔怒是指心境要平和,要控制好情绪,不要随意发怒发火,以养肝气。平和的情绪就是一种正气。
美饮食,养胃气。美饮食是指饮食多样化,搭配合理,精心烹饪,五味调和,易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使人心情愉悦地既享受食物的美味,又获得丰富的营养。
少思虑,养心气。“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思虑过度指长期紧张焦虑,精神压力过大,最易劳伤心脾。伤于心,则心血耗散、神不守舍、失眠健忘;伤于脾,则气血化生无源。故宜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济,要学会及时减轻压力,消除疲劳。▲